![严歌苓作品之《金陵十三钗》读书笔记[此文共12338字]](https://img.hxli.com/upload/9811.jpg)
第一篇:《羊脂球》与《金陵十三钗》作品比较
《羊脂球》与《金陵十三钗》作品比较
先前看完张艺谋的《金陵十三钗》就想起了《羊脂球》,当时看到不少网友批评影片所表达的思想,当然影片与原作是有一定出入的,如今学了比较文学,正好将莫泊桑的《羊脂球》与严歌苓的《金陵十三钗》做比较。
之所以会由《金陵十三钗》想到《羊脂球》,是因为两部作品存在不少相似点和相同点。首先,都是以战争为背景,将人物束缚在一个小环境中,以妓女为主要人物,来表现人性。《羊脂球》是以普法战争为背景,将人物集中在马车这一小环境下,主要叙述了妓女羊脂球坚决不肯向民族敌人献身,最后被逼而屈服,之后却被疏远,看不起。《金陵十三钗》是以南京大屠杀为背景,将人物聚集在教堂这一小环境下,主要叙述了十三位妓女挺身而出,代替女学生参加日本军的圣诞聚会。
其次,两部作品都运用了以小见大的手法。都是以小故事反映重大的题材:战争。 最后,两部作品都运用了较多的对比。《羊脂球》中,首先是身份的对比:主人公羊脂球社会地位最低,身份最卑微,而其他九人有贵族,企业家,政客,修女,都属于上层社会。其次是食物的对比:被扣前羊脂球无私地把所带食物分给众人吃和被扣放行后其他九人只顾自己吃。最后是人物言行的对比:羊脂球面对民族敌人,坚决不肯低头,而其他人为一己之利,不惜把羊脂球往敌人火坑里推,并且还瞧不起她。《金陵十三钗》中,首先,玉墨怎么装都不会是大家闺秀,将这两种人对比,显示出玉墨身份的卑微。其次,妓女与女学生的对比。
当然两部作品,也存在着很多差异。
主题上的差异: 《羊脂球》中,羊脂球是位心地非常善良,富有同情心与宽容精神,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感与民族自尊心的人,以羊脂球的悲惨遭遇,揭露了上层社会的腐败、卖国、卑鄙、自私和无能。歌颂了法国人民敢于反抗普鲁士侵略者的凛然正气,以及他们维护民族利益的爱国情操和善良热情,乐于助人的高尚品德。《金陵十三钗》的整个故事都贯穿着爱与救赎的主题,强调生命的尊严。英格曼神父的爱,受伤士兵的牺牲精神,豆蔻与王浦生的爱等等。在战争的洗礼下,妓女们的灵魂受到感化,她们挺身而出,牺牲自己来拯救别人。战争中生命遭到践踏,女人遭到蹂躏,英格曼神父誓死捍卫教堂内学生们的安全。妓女们不让女学生们被玷污,一改之前的自甘堕落,自我升华。生命的尊严由此显现。
写作手法上的差异:
《羊脂球》只是很客观的讲述了一个故事,并没有将作者自身融入故事中。而《金陵十三钗》却大不相同,是多种叙事手法变换。大部分是以自叙的口吻,用姨妈书娟的回忆作为切入口,进行全篇的布局,将读者的目光直接引向炮火纷飞的现场。圣诞前夕之前的叙述以时间为单线结构,平铺开来。接着日期跳向27日,记述书娟向英格曼神父的忏悔,尤其书娟回忆起24日的经历。
主要人物、情节的差异:
两部作品中,虽然都有妓女献身的情节,但作者的处理不一样。莫泊桑是写羊脂球“懂得在这遭遇中间每一人多少代表着祖国”,于是她“在敌人面前显得又稳重又高傲”。当普鲁士军官以过境为要挟提出要羊脂球陪自己过夜时,她毫不犹豫、无所畏惧地予以拒绝。这个不懂多少爱国主义理论的妓女,以一种最朴素的方式,尽了最大努力表现出她作为一个普通法国人对自己祖国的纯朴热爱和对外来侵略者深恶痛绝:那就是绝不出卖肉体。在后来,其他几个上层阶级的劝导下,才无私地奉献了自己。这些假仁假义的,灵魂邪恶的达官显贵在羊脂球的帮助下,顺利过境,在接下来的路上,给予羊脂球的确实却是嫌弃,瞧不起。严歌苓是写妓女们一开始不知亡国恨,喝酒打牌,吵闹。而在之后,日军要搜索教堂发生的一
系列事件:英格曼神父誓死保卫教堂,法比的死再加上战争的惨烈,都已经感化了她们。之后玉浦生和豆蔻的爱,豆蔻拿琴背糟蹋致死,使她们更加的愤怒,为了报仇也好,保护女学生也好,代替女学生入虎口。得到的是其他人的赞颂与铭记。另外,《金陵十三钗》中最主要的人物玉墨,还要说一说。小说中玉墨的形象是有起伏的。一开始进入教堂时的彬彬有礼,以及回忆玉墨与书娟父亲感情经历装大家闺秀的稳重,懂礼节;后来又到给两名受伤士兵跳舞时的自我放弃,尽情地跳着,还原妓女的浪荡与妖媚;最后是日军到教堂搜查,躲在天花板上拿着珍藏多年的剪刀满头是汗的形象和最后提出和姐妹们一起献身的建议。此时的形象不仅重回最初,还有了升华。
虽然两部作品存在着不少相似,引人质疑,甚至有不少人批评最后几位妓女代替女学生的献身。我想作者这样的处理并没有问题,只是中西方思想观念或者说是文化的的差异,我觉得中国人喜欢用弱者的牺牲来拯救强者,将这种牺牲称作大义,将弱者们为强者或大局的付出大加赞赏和美化。
第二篇:乱世出巾帼之《金陵十三钗》
乱世出巾帼之《金陵十三钗》
这本是中国抗日叙事回避的话题,本片讨巧之处在于用微观叙事取代更宏大的历史表述,貌似故事仅仅发生在一群天涯沦落人的小圈子里。
看的时候笑中有泪,泪中有恨,时而沉重,时而抑郁,时而幽默,时而感动。这绝对是张艺谋最好的作品。
中国的抗日叙事已经汗牛充栋,《金陵十三钗》的突破在于人物谱系的多元化,在这部影片的肖像学图谱里,能够看到多国电影二战叙事的基因,也能看到以往抗日叙事的延伸和进化。创作者花费心思利用既有的肖像学传统,颇为讨巧地将种族、阶层、性别等多重冲突编织在一个关于反抗与拯救的故事当中。最难得的是,叙事折射出了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现代性状况,这一点恰是以往很多抗日叙事所忽略的。
《金陵十三钗》以一名白人男性作为主人公,将故事空间设置在代表西方/现代文明的教堂,两组对位的女性人物——女学生和妓女,分别以教育/正途和商品化/邪路的方式融入中国现代化进程,而她们的现代性体验因日本攻入南京这一灾难而中断了,这恰是中国国家命运的缩影——初具雏形的现代化进程被侵略战争破坏,在当时唯一能够依赖的便是居高临下的盟友——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男主人公。第二次世界大战作为一次现代性创伤,各民族-国家的现代性状况有意无意地通过二战叙事反映出来。相比之下,中国大多数抗日叙事往往带有浓厚的“前现代”痕迹,是千篇一律的“复仇叙事”,运用的是一套高度本土化的肖像学,英勇的游击队战士、凶神恶煞的鬼子、农村空间等等,与其它国家的二战叙事没有构成有效的呼应和交锋。近年来《南京、南京》、《风
声》、《拉贝日记》等影片试图跳脱这种模式,开创新的肖像学传统。与之前的尝试相比,《金陵十三钗》的话语模式是更为国际化和多元化的,通过详细梳理该片的肖像学谱系,能够发现本片与美国、日本等国家二战叙事的对话关系,而这种对话恰是建立在国族现代性体验之上的。 再看《金陵十三钗》,书娟们受过西方文明的洗礼,会说流利的英文,演唱赞美诗,她们不同于以往抗日叙事中的中国受害者形象,日军“三光政策”下的农村受害者们完全是前现代的,而书娟们是中国初萌 ……此处隐藏7756个字……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十三钗的命运无疑是悲哀的。这是一群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女人,真正的社会底层,走到街上被鄙视被唾弃的一群女人,她们出卖自己的身体,每日醉生梦死,在有些人眼里她们甚至是连垃圾都不如的存在。可是,她们出卖的只是身体,被唾骂被遗弃,人生不到万不得已谁愿意走到那样的一条路上去。他们自甘堕落、麻木自欺,我们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可是这也是她们命运的愚弄。如果她们的“命好”,她们本来是可以同唱诗班的孩子一样,享受正常的教育,抬眼可见青天。正如玉墨,一个不一样的女子。她端庄、雅静、温柔,说话上得了台面,理性而通透。一个举手投足间就能让男人陶醉的女子,但偏偏,她是一个妓女,一个人尽可夫的妓女,只能沦落为下贱女人行列。想到这样美丽的一个女子,却只能以这种方式存活在人世间,确实是种悲哀。以赵玉墨为首的女子,深陷泥淖,心里其实是悲哀的,同样身为女人,那些女学生都可以在那样安静的圣洁的圣堂里,安心的做着自己的事情,可是她们却一双玉臂千人枕,却还要被迫在战火之下颠沛流离。然而正是这些看上去不起眼的贱女子,却在生死关头上演了令人感动地一幕。她们选择了代替女大学生们前往日军的庆功宴,她们选择了一条不归路,一种可能连死都不如的结局。她们,只是简单的中国女流之辈却用血的洗礼使这群“特殊女人”完成了由丑陋耻辱到圣洁善良人性的蜕变。
其实,人人生而平等。即便那12个风尘女子是以出卖肉体为生,但是她们的人格和女学生的人格是平等的。她们和女学生相比没有贵贱之分,只有身份之别,所以他们在道德范畴内没有义务去代替女学生英勇赴义的。但是她们做到了!她们也是侠肝义胆的人,她们也是有情有义的人!!
谁说商女无情。在这里,商女亦知亡国恨。
原文请见我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550217225
第五篇:金陵十三钗影评
化学师范121许星瑜1201412014
百变面具
——评《金陵十三钗》
小时候,我看过马戏团的杂技,其中《变脸》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是大人对我说过:其实一个人有多张脸。那时,我并不能理解。但是在看过《金陵十三钗》后,我忽然明白了其中的意思。
电影讲述的是:1937年南京沦陷,只有一座天主教堂暂时未被占领,教会学校女学生、秦淮河畔风尘女子、军人和伤兵,还有一个美国人约翰,都先后进了教堂,在这个相对封闭的空间里,他们共同面对一场生死浩劫,产生了各种各样奇妙的感情。然而,教堂也不是永远的净土,暂时的宁静很快被打破——日军冲进教堂并且发现了女学生,殊死抵抗的军人在千钧一发之际开枪救女学生,英勇牺牲。后来,日军又强征女学生去庆功会为日军表演节目,谁都知道,这将是一条凶多吉少的不归路。女学生们不甘被日军凌辱,准备集体自杀,却被以玉墨为首的妓女们救下。最后,这13个平日里被视为下贱的风尘女子,在侵略者丧失人性的屠刀前,激发了侠义血性,她们身披唱诗袍,怀揣剪刀,代替教堂里的女学生,去赴一场悲壮的死亡之约??
约翰本是贪财好色的殓妆师,玉墨本是妖娆美丽的风尘女子??原本应该是这样的。可是,在残酷的现实和人性的光辉下,他们带上了百变的面具,化身成为了善良正直的神父、清纯可爱的女学生??我为他们而感动!其中,艳丽的旗袍的风尘女子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说起青楼妓女,大家或许在脑袋里面就会浮现这样的场景:酒池肉林快活乡,纸醉金迷脂粉阵。说起秦淮河,更多人的回想起这么两句诗: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身在青楼的风尘俏佳人,手执琵琶人招展,一句大爷入店来,双腿张开香闺生暖红帐飘香。春宵之后,再无他情,于是戏子无情,婊子无义,流传千古。
本应该是这样的,可是??在后来的时候,我们应该记得浦生难受时,豆蔻说,就剩一根弦了,弹的比瞎子要饭还难听,这时候,豆蔻已经把浦生当成了她的弟弟。可能会多人会认为,豆蔻是真的想嫁给她,那么为何要让浦生去最大的舞厅,看最美的女人呢?为了浦生能够听一曲《秦淮曲》,后来,她和香兰去妓院拿琴弦,路上被日军追杀,丢在了路上。当她们得知琴弦掉了的时候,不是想到的是逃命而是冒着巨大的生命危险去把琴弦拿回来。当香兰被杀的时候,依然竭尽全力,抱住日本人的腿,给豆蔻的逃跑赢得时间。在后来她们俩踏上了不归路,为了浦生能够听一曲《秦淮曲》她们献出了生命,在这里谁敢说,婊子无情?
在学生们要集体自杀的时候,是约翰和剩下的十二个女人极力的救下十三个女学生,并说我代替你们去,有姐姐们呢。十二个女人终于露出她们的侠义和果敢。
最后是决定赴日本人的死亡之约,她们唱起了《秦淮景》,在明知道死亡的结局的情况下,依然如此。人性压倒恐惧,大义压倒一切,最终她们成就了秦淮河边的琵琶绝唱。
她们成为了我眼中最最耀眼的存在!
电影以南京大屠杀为背景。1937年的南京就是人间地狱,到处是屠杀、屠杀、还是屠杀、奸淫、奸淫、还是奸淫。想到这样的一段历史,总是让人心痛。关于南京大屠杀题材的电影不少,印象深刻的也就是《南京!南京》、《屠城血症》、《南京大屠杀》、《南京1937》、《东京审判》等等。这时一段血洗的历史,主要人物不尽相同,但是历史无法修改。而《金陵十三钗》将主要人物集中在了十四位妓女的身上,彰显民族大义。
而这场大屠杀的刽子手是日本士兵。他们也有着百变的面具。他们在日本是丈夫、父亲、儿子的角色,可是下一秒他们就是奸淫掳掠的恶魔。试问,他们的人性何在?午夜梦回,他们不害怕吗?相信每个中国人是不会原谅日本的!!!看完金陵十三衩,又一次联想起很多事情。被誉为央视知性主播的柴静,曾经非常“理性”的反问一位多年来始终致力寻找战友遗骸,并为之立碑的抗战老兵:您这样做不是在培养仇恨吗?但难道中国人不该记住日本人带给我们的仇恨吗?确实,我们常说:冤冤相报何时了?如果日本首相真的跪在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前真诚谢罪,我们可以以德报怨;但对于这样一个死不改悔,永不认错,甚至认为是中国人编造屠杀谎言的民族,中国人不该仇恨它吗?对于孩子过于宽容那不叫爱而叫袒护纵容;面对仇敌忘记仇恨而自我安慰那叫没出息、没骨气!我们可以不冤冤相报,但绝不能忘记曾经受到的伤害!
当然,有人性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有理性。爱国,不管大家是否确切的了解历史,但大家爱国的那颗心是不容质疑的,只要中国还在,只要中国人还在,我们大家就能永远坚持下去,直到最后那一个人倒下那刻,我是这样认为的。我们可以抱怨,抱怨去日本生活的中国人,抱怨自己国家没有日韩美那么科技发达,但是我们要相信,我们有很强大的智慧,我们有14亿人,我们能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出一个发达的国家,一个在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国家,成为整个地球最强的国家,成为这个世界的王者,我们要有这样的理想,然后再去奋斗,为了这个理想,那么理想终究一日会达成,或许不是现在,而是十年后,二十年后,但是我们不能懒惰,不能泄气,我们是中国人,所以我们会越挫越勇!
有时候,面具是必须的,是保护自己的存在。但是最重要的是:人可以有百变的面具,但是前提是要有人性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