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书笔记之《智慧满行囊》
读书笔记之《智慧满行囊》
书名:智慧满行囊
作者:毕淑敏
好词:卧虎藏龙、氤氲、赋予、闻名遐迩、坎坷、蹒跚、翩翩起舞、归心似箭、晴天霹雳、诚恳、措辞婉转、静穆、称许、重振旗鼓、钦佩、愤愤不平、窘迫、隔阂、羞怯、无声无息、坍塌、踌躇、旧仇新怨。
好句:梦想带给我们坚定,梦想带给我们信心,梦想是一种声的希冀。 好段:我们应该为这遥远的希冀而努力奋斗,直到梦想实现。人生的梦想就如同一座山峰,也许我穷尽一生力量都无法达到梦想的顶峰,但只要顽强地接近,终归是一种幸运。梦想,我们应毕生向往……请写下你的梦想,鞭策自己,在未来见证自己。
主要内容:这本书介绍了许多关于人生挫折的应付方式,是一本好书。仿写:啊!小本小书,精彩点点,妙趣横生。
我的感想:这本书有许多解决生活难题的方法,是一本好书,值得推荐
第二篇:《153天的寒冬》读书笔记
这本书中的小女孩佳姗在153天这段时间的经历和磨练中,和爷爷发生了许许多多离奇而又有趣的事情——骑马、捉鹰、暴风雪···这一件件事情都是那么触动人心,在最后的关(请你收藏好 范 文,请便下次访问wWW.)头,才体现出了祖孙俩的亲情是那么那么的深厚。佳姗和爷爷之间发生的事情酸、甜、苦、辣,佳姗在这段时间里悲喜交加,难以捉摸的爷爷虽然很严厉,但爷爷的严厉中透露出了一丝关怀。
佳姗真的应该庆幸自己有这样一个关心自己又严格的好爷爷。有的人就是这样,明明很关心对方,却不敢告诉对方,只是暗地里保护着她。佳姗的爷爷就是这样,明明自己很关心佳姗,在她遇到困难的时候自己很想去帮助她,但就是不肯去,这样做就是为了锻炼她自己。可是,有多少人明白这种心情呢?其实佳姗一点也不了解爷爷。
经过这漫长的153天,佳姗开始了解爷爷,开始关心爷爷。祖孙俩一起经过大自然严酷的考验与洗礼,他们一起度过了生命中最快乐和最艰苦的一段时光。因此渐渐变得十分亲近,经过时间的流逝,佳姗又要离开爷爷了,俩人就仿佛是“熊猫”将“熊”和“猫”分开了一样。佳姗回到父母身边后,她有了巨大的变化,佳姗再也不是以前的那个软弱无助的小女孩了,她懂得了什么才是真正的成长。这都要感谢爷爷对佳姗的严格。
这漫长的153天,佳姗觉得仿佛觉得已经是一辈子了。假如我是佳姗的话,我是绝对没有办法面对这严酷的大自然的考验的,更无法去悉心照顾受了很严重的伤的爷爷。其实,有的时候我真的很佩服佳姗这个坚强的小女孩,她这么的顽强、勇敢,这种无畏的精神令我自叹不如啊。说实话,这本书不但触到了我的心,还触到了我的人生,是佳姗,将我从无影的漩涡中拉了出来,当我陷入危机的时候,总会想起佳姗在暴风雪下努力生活的画面,这激励了我,就在一念之差,我从放弃的轨道上下来,走向了继续的道路,既然佳姗能做到的事,我也能做到!何况,佳姗面对的是生死危机,我面对的只是生活中的一道小坎儿,人生嘛!多少会有点磕磕绊绊也很正常。
终于,佳姗可以结束这难熬的153天了,但和爷爷相处的这段时间,佳姗反倒舍不得爷爷,这个“疯老头”受了这么严重的伤,佳姗怎么可能放得下心呢?毕竟,爷爷也照顾了佳姗五个月,时间是会过完的,但亲情是永世也花不完的。既然佳姗已经舍不得爷爷,爷爷也舍不得佳姗,就说明爷爷再怎么凶,他也是一个有亲情的人,只要是人,都会感动;都会高兴;都会关心别人;都会去爱护别人······
爷爷又多了一位孙女;佳姗多了一位妹妹;爸爸妈妈又多了一位宝贝女儿。刚出生不久的波碧结束了姐姐佳姗五个残酷的30天 。真不明白这到底是悲还是欢,虚弱的爷爷就此就这么孤零零的,也没有人照顾他,佳姗的心里肯定很担心,爷爷为了照顾家禽,不得不拒绝去佳姗家生活,真是一位负责的好爷爷!是啊,经过了暴风雪,家禽们肯定很疲惫,这正是需要人去照顾它们的时候。
佳姗回到家里了。我也不清楚,这到底该不该庆幸呢?坚强的佳姗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呢?谁也不知道,因为《生活》这本书是由自己有优美的语句描绘下的。当我读完了《153天的寒冬》,我也彻底明白了,一个人,即便她多么地娇生惯养,只要坚强,不放弃,一样可以做一个勇敢的人!
第三篇:《80天环游地球》读书笔记摘抄
最近,我刚刚读完《八十天环游地球记》,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作者凡尔纳是19世纪法国着名的科幻作家,被誉为“科幻小说之父”,他的代表作品《格兰特船长的儿女》、《海底两万里》和《神秘岛》我也都非常喜欢。《八十天环游地球记》主要描写的是,英国一位叫福格的绅士,与朋友打赌要在八十天内环游地球一周,最终,福格和仆人“万事达”克服重重困难,在八十天内环行地球一周并回到伦敦。
许多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历史事件,起因却往往是一些偶然的小事。丝绸之路举世闻名,而开辟这个通道的最初的原因,只是西汉帝国的一位皇帝想要得到西域某小国的良马;持续四年、导致一千万人死亡的第一次世界大战,起因只是在南斯拉夫的萨拉热窝街头一个人刺杀了另一个人。《八十天环游地球记》的作者凡尔纳之所以投身于文学创作,也是因为一次非常偶然的际遇:凡尔纳18岁时,按照父亲的安排在巴黎学法律,但他对法律毫无兴趣,却喜欢文学和戏剧。有一次,凡尔纳在参加晚会下楼时,童心大起沿着楼梯滑下,不慎撞上了一位胖绅士,凡尔纳连忙道歉,并随口问吃饭没有,对方回答说刚吃过南特炒鸡蛋,凡尔纳声称巴黎没有正宗的南特炒鸡蛋,而自己就是南特人而且拿手这道菜。胖绅士忙请凡尔纳回家,品尝了他的手艺,于是两人成了朋友,并开始合作创作剧本,这个胖绅士就是闻名世界的大作家大仲马。而且,《八十天环游地球记》的主人公之所以开始这次冒险,也只是因为一次打赌……
书中的主人公福格路经中海、太平洋、红海、大西洋、印度洋,游历了印度、中国和美国等地,使用了轮船、火车、帆船、游艇、雪橇、大象等交通工具,凭借自己过人的勇气、非凡的毅力和坚定的决心,克服了种种困难,终于实现了八十天内环游地球一周的目标,如期回到伦敦。正是由于主人公的这种人格魅力和故事曲折的情节,所以尽管这是一部科幻小说,但还是在读者之中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从这本书出版直到1971年间,不断有人尝试按照书上的路线环行世界。
这本书使我懂得了,一个人没有决心、勇气和毅力,是无法完成一件事情的。
第四篇:商榷 (贾天友读书笔记2014.4.12)
商 榷
——和陈立春先生谈教学的最终目标与最高境界
海南中学数学组 贾天友
前几天看到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的特级教师陈立春先生写的文章《教学的最终目的与最高境界》,眼前为之一亮。想想自己的教学也快有三十年的时间了,到底什么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与最高境界?我也一直在思考,一直在探索中??读了陈先生的文章之后,我倒觉得有些问题要与陈先生商榷。 首先,我觉得陈先生文章的标题应该改为《教育的最终目的与最高境界》。有人可能要问:教育和教学不是一回事吗?虽然教育和教学二者是不可割裂开来去看,但我个人觉得二者的目标还是有一定的区别的:《学记》:“教者也,长其善而救其失者也”。最早对“教育”一词进行系统解释见于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的“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我国古代学者赋以“教”字之意为教育者的教诲和受教育者的模仿,“育”字则有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诱导下向好的方向发展之意。“教育”一词有管、教、养等多种含义。教育是按既定目标 对人进行德、智、体、美、全面培养的活动过程。它的内涵是依据培养目标朔造一个人。教学是教育活动整体的一个部分、一个环节,是对知识、经验、方法、能力的传授过程。它的内涵是充实、壮大一个人的内涵。正如陈先生在文中说到:
“和谐教育既是一种思想,一种理论,也是一种追求,一种理想。”所以,我觉得和谐教育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与最高境界。
其次,由于教学是对知识、经验、方法、能力的传授过程,所以,教学是学校实现教育目的、完成教育任务的重要环节,也是教育的主要内容。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摄取知识途径有很多,如学校教学、课外活动,各种形式的劳动、学生集体组织的活动、社会公益活动、家庭活动等,这些成为现代教育中学校教育活动广泛运用的途径,各种途径相互作用影响学生发展。但学生学习的主课堂目前仍旧是课堂教学。教学从本质上讲是一种“认知活动”。因此我个人觉得教学的最终目标应该是知识、经验、方法、能力的传承,而和谐只是能够保证这种传承的顺利进行。
再次,教学的最高境界也会因教师所教的学科的不同,教师对所教学生的年龄层的需要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理解。正如陈先生在文中提到:“和谐是一种完美,是自然界、人类社会思维存在的最理想状态。”所以,我觉得把和谐的教学过程最为教学的最高境界也是不妥的。
教无定法,我们在教学中不断地去探求如何让自己的学生好学乐学,不断的探索如何能够有效地传承我们的知识、经验、方法、能力?我希望本文和陈先生的商榷是有益的。正如陈先生在文章的最后所言:“让我们去研究,去探索,
去最求,让和谐教学成为新课程改革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第五篇:《天真的人类学家》读书笔记
《天真的人类学家——小泥屋笔记》读书报告
一.作者简介:
来自英国过的奈杰尔·巴利(nigel barley),牛津大学人类学博士,现任大英博物馆民族志学组馆长。为人善良幽默乐观,具有百折不挠的精神和自嘲批判的勇气。巴利长期在喀麦隆地区研究一个叫做多瓦悠人的部落, 出版了许多相关著作。其中,他的田野笔记《天真的人类学家》(包括《小泥屋笔记》、《重返多瓦悠》两部),以其率真、直接与学术著作完全不同的视角,揭露了田野工作的许多故事和人类学家的真实心态,成为人类学著作中的经典。
二.成书背景:
这本书的原著初版于1983年,曾在法国引起轰动,讲述的是他前往西非喀麦隆一个叫多瓦悠的小部落进行的第一次田野调查。作者巴利以一颗炽热的赤子之心,甚至是从孩童视角出发看待多瓦悠部族人,作为一个异族人融入他们的日常生活之中,以小泥屋为家,研究当地人的习俗与信仰,凭自己对工作执着的坚持与热爱,在曲折中不屈不挠的前进。他对自己的情绪感受不掩饰、不做作(如用巧克力引诱狗儿波尔斯赶山羊,对蝎子的恐惧直接表现为尖叫后退而被多瓦悠孩子鄙夷),印证了“天真”二字。作为一本人类学作品,没有长篇累牍的专业术语,但却并不缺少思辨色彩,它颠覆了人们常规思维里的枯燥乏味印象,通过第一人称方式叙述,以一种人们喜闻乐见的游记形式展现出来,读者尽情分享他的喜怒哀乐,全书浸透着诙谐轻松,让人忍俊不禁的同时也陷入沉思。
三.主要内容:
这本诚实有趣的书详实记录了巴利在非洲的第一年,他克服了乏味、灾难、生病与敌意,拍案叫绝地呈现社会人类学者的生活,让人深受启发。当地原始居民没有时间观念,固执的坚守传统道德和仪式,对巴利这个白人的到来以及他的工作抱着不解和好奇的态度。一年的时间里,巴利细心搜集关于多瓦悠民族的各种材料,学习当地人民的语言,与他们建立了深厚友谊。
四.相关评价:
在导读和序言部分,这是一部被称为“难得一见”的书,因为它是“英国人类学界算是第一批将人类学视为一种重视人性成长觉醒的学科的人文学科及文学作品”,“有很多思考点均刺激着读者反省自我对外在的认识”。
这本趣味十足的书彻底摧毁了田野工作的美丽幻想,以学术作品罕见的软性触角抵达每个读者的心灵深处。正如《倒霉的人类学家》中所说的那样,“这是一本让人从头笑到尾的社会学图书。”(摘自《北京青年》),很庆幸在专业启蒙时得到老师的推荐,让我对田野调查有了一个很确切的整体印象:痛并快乐着。但读过之后绝不能逞匹夫之勇,头脑一热就投身田野调查,因为这个过程苦乐参半,很艰辛,也很漫长,需要自己坚持不懈的努力与摸索,探索科学的工作方法,总结思考各种问题。
同样记录非洲游记的还有一本叫做《忧郁的热带》的书,是法国的人类学大师列维·斯特劳斯的作品,它记载了几个自以为是的人类学家为了观光猎奇而行走在黑非洲的几个原始部落的事情,作家西门媚对比了两种人类学家的生活方式,她对《天真的人类学家》大为赞赏,并且这样评价后者:“ 作者的文字简单恬淡,不耍花腔,没有长篇繁复的思辨,但却真正引导我思考人类的命运,因为从那些文化政治的冲突对比中,对原始文明的挖掘探索中,我看到的其实不是西非的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部族,作者的整个调查过程像一面镜子,让我想到的是文明的发展,世界的演变,人类的走向。”(摘自西门媚《从两本书看两种人类学家》)。
五.我的感想:
读第一章时,我始终在发掘大家所说的幽默和反讽,但是令我失望的是,我简直快读不下去了。到第二章,我开始慢慢产生兴趣。越往后看真的发现越精彩, 例如在第七章中,巴利和助理马修回村途中路遇阻挠,但是他以“人生来就要受苦”自嘲。由于寄生虫侵扰,巴利自己动手挖肉挑出跳蚤卵,这些问题简直就是小儿科。坚持实证主义的多瓦悠人故意大举焚毁树林,他们不会辨识照片,也无法理解假设性问题,在巴利(以及读者)眼中起初是那么不可思议,但是为了解决沟通问题,他必须以一种当地人能够转换的思维方式表述问题,比如设法搞清“丢思”称谓。
多瓦悠人有时固执狡猾,有时淳朴可爱,有时又显得不可理喻,他们的性观念开放而保守,对祖先留下的传统(如男性割礼)敬畏尊崇,时间观念淡薄。从官员到村民到传教士,人物性格各异,形形色色中又不乏共性,以至于巴利的调查研究状况百出。性格特点丰富立体的有十七岁的助理马修,善长维修机械的牧师布朗,权威而虚荣的祈雨酋长卡潘老人、朱迪波的三老婆玛丽约等等。
在第八章中,巴利在昏头涨脑的状况下坚持工作,由于车子出现故障跌入谷底,接下来发生的一系列糟糕事件也让巴利陷入了情绪的低谷,他在路上“突然累得走不动。路边正好有大石,我一屁股坐下,无法抬动双腿。大雨骤然降下,我仍无力移动身体。想起今天是我生日,我不可自抑放声大哭”。读到这一段的时候,我立刻产生了共鸣,反复阅读几遍之后,情绪体验更加深刻。如果是在电影里,对于情绪的渲染肯定会融入音响效果,配合动态的画面,或者缓慢沉重,或者低沉悲壮,而我们从文字里读到的是无声的,只是凭想象体会和调节巴利“放声大哭”的音量和节奏,也正是这种无声的效果开拓出了张力效果,构成了一个开放性空间,使一本人类学作品如融入了人类学者跳动的脉搏,也因此注入了感染人的巨大力量,读者在这张无形的网中架构自己和共同的情感和弦。(部分资料来自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