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中国医生》观后感心得为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中国医生》以医患为什么无法相互理解为出发点,以平视的目光,让公众看到去掉光环、去掉标签、去掉附丽之后的普通医生,试着从他们的经历与付出。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中国医生》观后感心得范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中国医生》观后感心得范文1
镜头下,一线医护工作者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深深地引起了观众的感触,在“感动”“哭了”等一众评论声中,“为中国医生应援”登上热搜,“网红医生余昌平吐槽医院伙食”也紧随其后引发热议。同时,该纪录片也从医生、患者、家属等多维角度,对“心理干预”、“替代性创伤”等“灾后”关键性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温度和技术 两者同等重要
从无从下手到从容不迫,短短几个月时间里,中国战疫逐渐迎来尾声,这不仅取决于我国医护工作者的拳拳之心,更与我国较为前沿的医学技术发展息息相关。《中国医生》战疫版从开篇就对大众输出了多个专业概念,该纪录片如一本医学百科,让观众快速吸收到医学知识。从院感科及院感专家等名词,到清洁区、缓冲区、污染区这些病房区的划分,再到医护人员防护服的穿戴培训,《中国医生》战疫版在科普“防疫“知识上下足了功夫。
这令许多观众意识到——有很多医生、护士之外的角色,也在幕后为疫情而奋战。有在医护人员和病源之间筑起的一道安全屏障,既保护病人也保护医护人员不受到感染的院感科医生;也有划分清洁区、缓冲区、污染区的院感专家;还有科学指导防护服正确穿戴流程的工作人员们。他们以另一种形式,守护着一线医护人员的安全。
不仅治愈你的肺,更要治愈你的心
在《中国医生》战疫版最新曝光的第二期预告片《悲怆》中,新冠肺炎患者的身影一一闪现,他们或积极或忧愁,疾病影响下的心理问题亟待解决,心理干预成为治疗的关键手段。片中,已经确诊为新冠肺炎患者何杰,在医院中目睹身边的病友们相继离去,内心一度陷入崩溃。在治疗的关键期,医护人员对他进行了“心理干预”的治疗方案,联系何杰的妻子来到医院进行鼓励陪伴,最终战胜了病魔。
存在心理问题的远不止是病患,同样还有许多医护者。疫情高峰时,上百人挤在走廊里,医生每日都因压力过大多次崩溃大哭;片中,因每天接触过多新冠病人,有着医学援助界“老炮儿”之称的罗凤鸣在看到驻地楼下的鱼因缺氧死去时,联想到在氧压低时入院的病人,为此感到极为沮丧、挫折。经历了重重创伤,医生是否因此产生替代性创伤成为后疫情时代需担忧的问题。
刊登在人民日报海外版的文章如是评价:“每一个中国医护人员,都是我们心中不灭的灯塔,照亮每个人的健康之路”,《中国医生》用朴实的镜头,让每一个人都感同身受。
《中国医生》观后感心得范文2
一场突如其来的肺炎疫情让这个冬天更漫长、更寒冷,也让中国人民更团结、更自信。3月9日下午的思政大课上讲述了许多疫情防控工作中所涌现的感人故事,在这场与疾病的战争中,医护人员无疑是付出最多的人,他们是冲锋在最前方的战士,是最无私无畏的逆行者。
身处河南的“南大门”——信阳,我的身边有许多从武汉返乡的人员,疫情爆发后大家对他们唯恐避之不及,但医护人员却勇敢逆行,在防疫物资匮乏的情况下,戴着单薄的一次性医用口罩,一次次前往武汉返乡人员家中测量体温,观察症状。疫情面前,他们选择勇往直前,默默守护,为家乡人民铸就“白色长城”。
“哪有什么白衣天使,只不过是一群孩子换了一身衣裳,学着前辈的样子,治病救人,和死神抢人罢了。”在驰援湖北的医护人员中,“90后”“00后”占比接近1/3,这些年轻的一代,在灾难面前,显示出了应有的责任与担当。他们也会疲惫不堪,也会大汗淋漓,也会在暴力伤医事件后痛心不已,但他们从不会放弃每一个等待救治的病人。每个人对伟大的定义或许不同,但在我心中他们就是伟大的,无惧病魔,不畏艰险,将希望带到每一个需要他们的地方。
此刻,我们在家中所享受的安稳时光是前线医护人员们冒着被感染的风险换来的。我们在与家人共聚,可是无数医护人员的家庭却上演着离别。每个人都留恋家的温暖,可是疫情当前,他们只能选择逆行出征,也许他们在梦里早已无数次回到家中,一觉醒来却只能擦掉眼角的泪痕重新投入防疫一线。
“苍穹之下,纵有千古,却从未有哪片土地比这里更桀骜和滚烫,也没有哪儿的人比这里更赤诚和顽强,整整960万平方公里的山川江河一直在被守护,守护她的从来都不是超人,是14亿同根的家人。”疫情阻击战是一场人民战争,医护人员为守护我们的美好生活负重前行,我们中华儿女更要守望相助,共克时艰,学习防疫知识,做到不聚集、戴口罩、勤洗手、多消毒,响应贯彻国家号召,保护好自己的健康,就是对医护人员最好的支持。
《中国医生》观后感心得范文3
电影《我不是药神》里说,“世界上只有一种病,叫做穷病。”在《中国医生》里的多个案例里,我们看到的是被疾病拖累、拖垮的家庭,实在令人揪心痛心。纪录片中那个重度烧伤的老年患者,儿子选择强行出院,他并非不孝顺,他花光了积蓄,但他也非尽全力,因为他采访中他谈到,前几年买了房子,刚开了个厂,现在卖厂亏大了。
笔者注意到,纪录片中的案例,但凡孩子患病,家长都是砸锅卖铁、不惜一切,但年迈的父母患病,成年的子女首先权衡的是钱,是生活是否会受影响。就像徐晔医生说的,“有时候可能医术都还没有碰到瓶颈的时候,就已经遇到人心的瓶颈了。”
网上有很多人指责烧伤患者的儿子。但恐怕谁也无权指责。在并不富裕的家庭里,生命的繁衍生息常常是建立在牺牲上一代的基础上,然后供给下一代;当上有(不止一个)老、下有(不止一个)小,“救不救”不只是良心问题,还是一个有限资源的可持续分配问题。
因此,不要一味去指责困境中的人的选择,而不妨思考,人心够不到的地方,制度可以做些什么。纪录片中也透露出太多无解问题:有些病人既没有医保也没有农保,一旦重病就倾家荡产,该怎么提升基础医疗保障覆盖率?为了让患者得到更好救治,很多家属首选大城市的三甲医院,家属千里迢迢地陪护身心俱疲,客观上也造成三甲医院负担过重,门诊医生要与患者充分沟通也显得奢侈,该如何均衡医疗资源?
患者的“看病难、看病贵”,与医生的“医生苦、医生累”,共同指向的是医疗体系存在的结构性问题,医生和患者只不过首当其冲,是最直接的受害者。比如跟付出相比,中国医生的收入水平并不算高,医生的手术费、诊疗费很低,医生的劳动价值没法体现。医院为了维持“生计”,常常是通过药品和医疗器械创造利润,这就造成了药价虚高,大型检查、检验价格偏高,没必要的检查太多,由此加剧了“看病贵”。
医生的苦、医生的累是真实的,患者的痛苦、家属的焦虑与无助也是真实的。我们不能要求医生做圣人,同样也不能要求患者和家属做圣人,永远通情达理、永远临危不乱、永远笑对苦难。相反,我们要理解人性,要尊重人性的弱点,然后不断通过制度去化解人的难题,让每一个人哪怕遭遇重大疾病,都尽可能地保持尊严和体面。
但体系的调整总是滞后的,当下仍需要医生和患者去承担不尽完善的体系的代价。医生依旧会很累,患者看病还是会觉得“难”和“贵”,此时医生和患者能做的、应做的,就真的是多一点换位思考、将心比心和相互理解了。
《中国医生》观后感心得范文4
昨天终于去看了《中国医生》,感动、敬畏、感谢,是观看《中国医生》之后最突出的`三层感受。
新冠病毒引发的疫情,曾一度让我们陷入恐惧与悲观之中,甚至有不少人还经历着生与死的考验。疫情期间的那些焦虑、煎熬甚至恐慌,都让人不愿去回想。可是当银幕上再次呈现出一幕幕抗疫的故事时,我们有的却不是恐惧或焦虑,而是感动、敬畏与感谢。因为影片所勾勒的人物与事件都足够真实,能够轻易地引发我们内心的情感共鸣,于是才会显得如此动人。
说几个我喜欢的地方:对不完美人格的展示,比如想“插队”的欧豪,高傲的朱亚文,“扑街仔”易烊千玺。张子枫只有一场戏,她的表演非常真挚感人。片中明星无数,很多都戴着口罩,我相信他们不是为了露个脸才来客串这部戏。袁泉,她太美了,如果让我选择一双透过防护服护目镜的眼睛,来在大银幕上代表中国女性面对疫情的沉着冷静、睿智勇敢、大气美丽,我觉得就该是她。医患之间的感情也很好哭,看到这已经分不清是电影还是现实了,现实是最好的编剧。
我最喜欢的其实是一个小细节:方舱医院关舱后,两个小护士开心地在光秃秃的床板上躺倒说:“现在就想躺着,什么都不想了。”多可爱啊,击退病毒的就是这些年轻的、活灵活现的姑娘,跟身边人没什么两样,她们就是英雄的模样。
我们是疫情的经历者,我们所经历的各不相同,但又在共同为抗击疫情做贡献。
中国医生,用前线视角,更深入的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更艰难,更一线的战场。当我们做好自身防护宅家时,是他们奋斗在一线;当面对未知病毒时,是他们在总结经验,研究有效治疗手段,他们有坚强,有挫败,但从未放弃哪怕一个生命。
当看到,插管、拔管、抢救时,非常害怕,每一次治疗都是在与死神搏斗,为的就是可以健健康康的回归原本的生活。
而这部以武汉金银潭医院为视角的抗疫电影,也同时串联了我们亲身经历的疫情阶段,它既是一次复盘,也是一次证明,从早期的艰难抗疫,到后面的井然有序,总结见证属于中国的集体式抗疫,而这也是最为行之有效的。
这部影片值得一看,让我们用前线视角,回顾疫情,回到那个艰难抗疫的时期。
当然疫情远没有过去,大家也要多注意防护,保护好自己。
《中国医生》观后感心得范文5
看完《1921》隔天去看《中国医生》,其实是抱着肯定会有失望的心情去看的,毕竟这个题材的电影现在想要拍的写实又深入不现实。
结果看完感觉还不错,虽有瑕疵,也瑕不掩瑜。本片个人评分三颗星,括弧黑体加粗及格。
这是一段我们都亲身经历的历史,并且在疫情尚未结束的今天,这段历史还在继续,并未写好结局。
上层视角是电影中段进入的调查指导组,中层视角是本片大篇幅描写的金银潭医院的医护,下层视角是占稍小篇幅的快递小哥,病人等普通民众,总体占比让人可以接受。
张涵予的表演自然是影帝级别的正常发挥,朱亚文表现出了一个不同于刻板印象的雅痞医生,易烊千玺和张子枫有松有放,可以接住戏,亮点是袁泉。这几年我没有特别关注过她,只看过她演的几部电影,我发觉她似乎从一个偶像演员成功的转型了。她表演自然真挚,浑然天成,除了眼睛和肢体,连毛孔都有感染力,有赵薇和周迅当年的那股灵气,并且似乎比她们两个更进了一步。
可能是阅历和内涵的积累,她身上多了一种悲天悯人的慈祥感,这种感觉在《中国机长》和《中国医生》中特别明显。这是不同于赵薇,周迅,孙俪他们在爱情片或者文艺片里的灵动,它是一种安静柔软而有力量的女性魅力,或者说是更贴近东亚女性精神内核的演绎。
欧豪在《1921》和《中国医生》中的表现一如既往,他在主旋律的路上一路狂蹦,似乎找到了财富密码。从《烈火英雄》,《中国机长》,《八佰》《金刚川》再到这两部电影,没想到我居然也看过他这么多部电影了,当初发微博那个他似乎是上个世纪的事了,他的表演不是说不好,只是说还不够好到超过其他人的地步。他可以担得上一个男三号,还不够单独撑起一部片。
这部电影从演员的表演上讨论是完全及格的,算有诚意且对得起票价的作品,它有细节有多方视角,还原了疫情开始时紧张恐慌的医院现场。如果要说缺点,一是插入中医,二是易烊千玺后期生病的那一段剧情略微突兀,三是没有对历史的反思。
学习历史是为了反思历史,而不是仅仅为了歌功颂德,如果都沉迷于拍马屁和喝彩,不反思不吸取教训,最终丧事都会喜办,留下一地鸡毛。这部电影在宏大叙事中稍微有关注渺小个人,没让他们淹没,但也仅限如此。
第三点对于别的电影其实属于苛刻的要求,毕竟现如今,要上映的综艺节目哪怕一句无关痛痒的歌词都会被打成谐音字,更何况电影。我当然知道现在不是可以拍出《霸王别姬》和《让子弹飞》那种艺术上雅俗共赏,叫好又叫座,思想上也有批判反思的年代了。但是刘伟强既然导了《无间道》,《伤城》,也是《重庆森林》,《旺角卡门》的摄影,这部写实电影对于他的水平也来说仅仅是平庸之作,居然也好过大陆电影的平均水平了,这一点恰恰就是最有讽刺意味的写实之处。
时代的灰尘落下,黄土陇头送白骨,这一页终将会被写下,被铭记。
你也可以在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中国医生》观后感心得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