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
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人生即燃烧读后感(精选多篇)

时间:2024-08-24 23:35:10
人生即燃烧读后感(精选多篇)[此文共7557字]

第一篇:《经典即人生》读后感

我要去富阳

--读《经典即人生》所感

写下这个题目,先要说说我接触《经典即人生》的缘起。

我是好未来教育旗下智康一对一的一名语文老师。去年,我有幸接触到一名小学六年级的学生。这孩子曾跟随陈琴老师学习过,他很喜欢陈琴老师。孩子妈妈对我说,很遗憾,陈老师去了杭州,没法再教他了。我问孩子妈妈,陈老师讲课有什么特点?孩子妈妈说,陈老师很博学,能很好地驾驭经典,也能很好地调控孩子。我又问孩子,你为什么喜欢陈老师。他说,上陈老师的课不算是上课,那是“读经”,比较好玩。我在意外与好奇之余,打开了孩子妈妈给的陈琴老师的博客。

通过博客,我为陈老师深厚的积累所震撼,便抢占先机般地关注了她的博客;读着她的博文,我了解到陈老师已经出了一本名为《经典即人生》的书了。于是,我迫不及待地买来看了。看后,直如醍醐灌顶。同时,也深感自己作为一位语文老师的不足。

其实,我在接触《经典即人生》之前,也曾在尹建莉女士的教育专著《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上读到过关于语文教育的建言,当时已经意识到及早让孩子建立阅读习惯的重要性,并且我自己也已经是实践者了--我的孩子已经三岁半了,《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及唐诗等,我都和她一起背诵了一些。但是,透过尹建莉女士的书,我只是认识到阅读经典的重要,却不知该给孩子读哪些经典,也不知当以何种方式进行。另外,有趣的是,我曾发现我的孩子愿意听我诵读经典,却不大有耐心听我讲长篇童话故事。我有点怀疑自己让这么小的孩子接触“古董”会不会有问题--现在知道是由于她当时年龄小,没耐心听那么长的故事。而就在那迷惑的时候,我接触到了陈琴老师的《经典即人生》。陈老师的话,及时地点醒了我。我也才确信,我正走到了“读经”的路口。

读完《经典即人生》,因为我本人非常欣赏书里的一些观点和做法,对陈老师本人的风骨也到了顶礼膜拜的地步。所以我很快就把此书推荐给家长们--我所在的公司有二个群,一个是小学升初中的交流群,一个是广州初中交流群。群里的成员,除了我们公司的几个维护群的伙伴,就是些关注孩子学习并经常相互讨论的家长。推介之初,我向家长们宣传了陈琴老师的经典素读理论。没想到有的家长马上就回应说,陈琴老师的课,我也听过,觉得很赞。还有家长说,可惜广州的初级中学以及高级中学中,鲜有能贯彻经典素读理念的,都是以传统教材为纲。甚至,有的家长看我极力夸赞陈老师的素读教学,又鉴于我本人热心于教育,很上进,便呼吁我以陈老师的教学方式开班。那是怎样的一种压力与动力!我深知,我远不能和陈老师相提并论。但是,家长需要一个效法于陈老师的老师。

那一刻,我多么渴望,我立刻就变身为陈老师……

关于素读,在我粗浅的记忆里,就是诵读经典加广泛阅读。但是,真正要展开来谈素读,我发现我只能一而再再而三地翻开书来。因为素读还涉及读什么,怎么读,怎么开展的问题。关于这个,陈琴老师在书里的讲话,已很精练。那么长的篇幅,那么丰赡的内容,凭我的拙笔,概述不完,而且,我自己都要一遍一遍地去反复咀嚼。

我能做的,目前仅限于让家长们、同事们和我同读一本《经典即人生》。而且,坦白地说,我也在借助《经典即人生》来给自己补更多的课。前些日子,我特意让先生给我一次性买了七本书,分别是《发现母亲》、《正信的佛教》、《秘密》、《希腊神话》、《圣经故事》、《叔本华美学随笔》、《大唐李白》。除去末一本,其余六本均来自《经典即人生》里的推介。所以,可以想见,一本《经典即人生》的价值,于我,简直是:一册在手,应有尽有。

以至于有些日子,q群里的家长问我,涂老师,你给我孩子推荐些书来读吧。我说,您去读《经典即人生》吧,读这本书里边提到的书即可。有心的家长或许会知道,我并非纯粹的懒。

说心里话,以一个家长的身份,去谈《经典即人生》,我觉得我并非从零开始。毕竟自从做了母亲以后,我觉得自己充分地具备了一位母亲的本能,那就是尽一切可能为孩子好。我从孩子一岁开始写育儿日志,二年多的光景,已写下了二十四万字。之所以要持之以恒地做这样一件事,不是因为别的,恰恰只是相信每一个生命都是可以被记载被珍视的传奇。并且,我相信,这会是促进我自身成长的关键环节。再者,对于孩子的母语教育,我正在走的,就是“经典”之路。对我来说,记录孩子学习的过程,就是自己重新迈步的过程。当然,我能这样说,完全是因为作为家长的我很幸运,我的孩子尚小,而我又恰好能通过我的学生去聆听陈老师的教诲。

然而,话说回来,我到底同时也是一名语文老师。就一个专业的老师而言,我觉得我最欠缺的,是有素的训练,是与教学现场即景式的弥合。尽管我的诵读积累也很有限,但我觉得去现场接触陈老师更重要。过去的人读书,经常有游学的机会。老师和学生之间,不光“会晤于一室之内”,还可能要一起去云游,甚至共寝共食。《经典即人生》于我,远不是一种教育理念与教学方式的濡染,它更多的是一种生命的洗礼,一种灵魂的召唤。我在心里是把陈老师看作自己的老师。

据我所知,陈老师在自己的教学生涯中,遇到过重重障碍,但她从不妥协,总是从教育的本质去探索,总是从孩子的学习实际出发,总是以一位母亲般的爱心去面对每一个学生。这是最能震撼我的地方。陈老师说,“学不已,浩瀚书海任涵泳”;陈老师说,“穷思变,道不远人贵求索”;陈老师说,“业臻精,大道至简终可行”。每一句话,都是在说母语的学习之道;每一句话,又都道尽了人生的真谛。

“文字是‘神奇’的药”。在读《经典即人生》之前,我或许没有那么强烈地意识到小孩子学语文的过程可以多么精彩而享受,我觉得语文课堂可能只是少数特级教师及优异的孩子才得以享受的。但是,当我在陈老师的课堂上--我看过陈老师教学的一些视频,看到孩子们一张张精神焕发的脸,看到他们非常自然非常活跃地在教室里争着表现自己,听着他们齐刷刷地大量背诵,然后又在书里看到那感人肺腑的感谢信时,我的心完全被融化了。

其实我在想,一个真正热爱语文的人,总是怀着一颗赤诚的童子之心。像我这般愚痴的人,虽然每每觉得陈老师的沉淀已经到了我无法企及的高度,可是,我总是以陈老师的话鼓励自己,要有“目视前方”的勇气,再不好的现状,或许也携带了其它美好的东西同来。所以,平时遇到不顺的事,我就叫自己看书;平时很累的时候,我仍然叫自己看书。

“文字是‘神奇’的药”。恰是受过文字的安抚与精神引领的人,才能说出这样的话。“文字是‘神奇’的药”,仿佛让我想起鲁迅弃医从文的故事,如果鲁迅知道,许多年以后,重又有人以文字为“药”,会是怎样的欣喜?

得知新近的经典素读成长活动在富阳展开,我带着万分激动,以及十二分的虔诚之心,写下这点浅薄的笔记。我本欲说,我想去富阳。可是,一转念,不能只是“想”,这是一个必须有的行动,是一份再不能等的渴盼,否则,从陈老师那接过来的那位可爱的同学,我怕把他耽搁了。

由于这次活动 ……此处隐藏2554个字……的,我要做一个勤俭节约的好孩子。”

相信这些在生活中真真实实体验过的孩子会更加努力学习,更加懂得珍惜,更加懂得感恩,这才是我们教育的真正目的。

第四篇:《教育即唤醒》读后感

《教育即唤醒》读后感——谈谈后进生的转化

最近读了杨聪老师写的一本书——《教育即唤醒——走近问题学生》,让我对教育这一工作又有了新的认识。

虽然从教已经12年了,但对于教育认识还一直停留在成绩和学生的品行这一层面上,总感觉费尽心思使学生的成绩上来了,学生在班上不犯什么大的错误就是好的教育了,其实,教育还有另一个层面,那就是“唤醒”.《教育即唤醒》这本书中,杨聪老师记录下了他与后进生相处的点点滴滴,通过各种方式、方法唤醒学生心灵,使后进生真正爱上老师、爱上学习。

书中《蒲公英的约定》是一个非常感人的故事。故事中,让我感叹杨老师成功“唤醒”几乎人见人厌的徐龙的良苦用心,并伤心徐龙的悲惨命运。徐龙短暂的生命,让我深思教育的目的。学校生活不是徐龙的全部,但和杨老师短短一年的相处中,却是徐龙一生中心灵最绚烂的时光。对于学生来说,成绩真的比什么都重要吗?我要说不,学生更需要快乐。我并不否认学生应当好好学习,取得好成绩,但对于后进生,他们真的需要更多的关怀和爱护。他们觉(本文来自:www.)得学习吃力,在家长、教师的高压政策下苦苦挣扎,对学习心怀排斥,以至于他们在班上的言行举止都会产生负面的变化,如何能够好学、学好?他们比优秀学生更希望享受成功的喜悦和心灵的释放。所以作为教师,要转化后进生,就要先释放他们的心灵。

《你会遇见谁》中小童的故事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幼儿园就被老师定义为头脑迟钝的小童,终于转到城里一所非常知名的学校,爸爸妈妈终于看到了希望。可是,教学成绩重压下的老师,根本没有足够的耐心来关照小童,成绩不理想,小童一次次被老师罚站、羞辱,还常常被为生活所困的妈妈恶语相加,小童对老师、对学习充满了恐惧。后来无奈地转回乡下,由当老师的表叔介绍进入了表叔所在的学校,表叔特意将小童安排进了朋友的班级。亲切的表叔老师给年幼的小童带来一丝希望。经过老师的补课,小童虽然有了一点点起色,但还是没能摆脱老师对他成绩的苛求,老师把他看成是甩不开的包袱……最后,当老师因小童逃课而罚他进办公室时,小童毅然选择了回家,不来读书。幸好表叔决定下学期送走毕业班,就转到低年级来带小童所在的班,才让小童对老师、对学校没有彻底绝望。这真的是一件令人痛心的故事,这样的故事在现实中可能还有存在。教师“唯分论”、过分严厉,而不去关注学生的身心,会使学生感到厌学、对老师疏远,不自信,这将会贻误学生的一生。

教育的对象是学生,最需要教育的对象是后进生,教师如何面对后进生,将决定着是给他们打开一扇窗户,还是关闭一扇大门。仅仅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的教育是片面的,如果学生不喜欢老师、不喜欢学习,即使被老师、家长逼着提高一点点分数,又有什么意义呢?给老师家长带来一时的喜悦,却给孩子的心灵留下了创伤,而且这种提高是没有源动力的,不可持续的。所以,教育需要唤醒,唤醒后进生的喜好、唤醒后进生的心灵,让他们先敞开心扉接纳老师,对待学习怀有快乐,才会有信心去面对,才会取得真正的转化效果。

第五篇:读后感:生活即旅行

生活即旅行

黄科

可能是骨子里始终住着一个贪玩不安分的我,对于“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句话,我的个人解读一直是“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但是年轻时曾海口许下过的某某时间一定要去某某地点之类的豪言壮语,友人们聚会时滔滔不绝口若悬河地聊着一起计划过的处处景点,却最终迫于时间,迫于金钱,迫于家庭,迫于工作,而不得不搁浅了。现在的我,也只能靠着翻阅旅行杂志来过过干瘾。

这些日子忙里偷闲,终于看完了一名记者——台湾《中国时报》的记者——黄丽如写的《醒来,在地球的一个角落:旅游记者的世界观察报告》这本书。这是向我侄子借的,少说应该也有一个多月了吧。当时很意外,他竟然会买这本书来看。要知道,现在的孩子除了翻翻少儿漫画,再不然就沉溺网络了。不管是出于对旅游地理的喜欢,还是对于书作者旅游与工作两者可以兼得的羡慕吧,他买了,我借了。 想想,在如今这个因为科技进步而不断摧毁重建世界观的时代,除了教科书或是专业书,也真的很久没有手捧着一本纸质的书来看了。

书不错。原以为又会是泛泛一本介绍小吃景点再加上大篇幅各地照片为了赚钱而拼凑出来的旅游指南,甚至还曾以为,这或许只是作者为了炫耀自己能够行走在世界各个角落的优越感的矫情。作为游记,它既没有优美的文字,更没有美的一塌糊涂的图片,但看过之后却不得不感叹,记者就是记者,和一般的游客就是不一样。她大部分

的笔墨都用来关注人在其中的感觉与活动,或者讲,这更像是很作者主观感受的一本写给她自己的私密手札。印象最深的是她写西班牙,绘画、音乐、建筑??这个在我们眼中全是大师级艺术作品的国度,她反其道而行之,完全避开了这些世俗雷同的眼光,专门花大篇幅去写了西班牙的火腿。或者她又这样写到北京:“还记得第一次打开地图,看到北京棋盘式正南正北的道路,兴奋得以为这个城市很好走。怎知,她的一个block是别人的三倍大,从建国门走到王府井,三个block可以走上二十分钟。从前门‘直直’走到天安门、故宫、景山公园、钟鼓楼、德胜门,是一条让人走到头皮发麻两腿发软的‘直线’。地图上看起来很好走,可是实际上走起来确实灾难,尤其在炎炎夏日完全没有阴凉。这回5月前往,比夏天凉很多,可是北京吹着怪风,飘着沙尘,走一趟京城立刻灰头土脸,头发乱如钢丝。”这段描述真叫人点头如捣蒜,去过北京的人都能体会到以上的字字句句,这实在是太能引起读者的共鸣了!她更在书中不只一次的提到,去异地旅行,不应该去看所有指南上都写到的名胜古迹,那这样还不如直接看地理或是历史教课书好了。她最喜欢的是去看各地的市集,那才是最具有当地独特气息的地方,看到生生不息人类在同一个太阳下呼吸吐纳,看到当地人为了柴米油盐为了一天的生活而奔走,看到平日里最熟悉而此时又是最陌生的你来我往的讨价还价,这才是地球最真实的一面。因此,在她的眼里眉间,原本贫穷不堪的埃塞俄比亚,也就满满都是诱人的咖啡香气了。

看完这样一本快乐的书,心也是会跟着漂浮起来的。那就是一个

迷幻的晕眩,轻而易举的就把我套牢。或许都热爱旅行,更准确说,喜欢不跟团的旅行,再说细一点,我们都一样,到了一个城市,最喜欢逛琳琅满目的菜市场、集市;纵使有很多所谓的“坏人”,但我们依然愿意选择相信旅行中偶遇的陌生人;我们都讨厌繁琐的“签证”,期盼着有一天,去哪儿都不用带着这个叫做“护照”的小本子。好比之前去上海看世博会,在网上也看到过一篇文章,批判说更多人把世博会当作一个旅游景点了,拍张照片摆个pose就走人换下一个场馆,对于真正举办世博会的意义却不甚了解,那些更能体现世博精髓的主题馆,却很少有人问津,嫌弃不好“玩”。现在的人,已习惯每天同一个表情去不同的场所,过着快餐式的生活了。

生活如旅行,前路中的点点滴滴都等着我们去触摸,去倾听,去呼吸,去体会。

《人生即燃烧读后感(精选多篇)[此文共7557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Copyright © 2024 鹰瞰范文网 www.yincaa.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