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
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中学生的港囧观后感

时间:2024-08-09 07:59:10
中学生的港囧观后感[此文共7146字]

【寄语】中学生的港囧观后感为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囧途》是回家的过年回家春运坐车的各种事情,外加上多了个女朋友之间的事情,全面写出了当今社会春运的真实现状,也演示除了中国底层打工仔的悲惨遭遇。下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关于中学生的港囧观后感,请您阅读。

中学生的港囧观后感1

今天是上映日,去看了早场的《港囧》,一来是估计之后挺难买票,所以先睹为快吧;二来是想避免他人评论干扰;三来是想来看一场喜剧,笑笑闹闹,希望一天都能有好心情。

然而,看完了,发现,这哪里是喜剧,明明是一地鸡毛的生活悲剧,走出影院,我缓了好久,直到中午都难以走出抑郁的情绪,真的,好难过啊。

我觉得这部电影挺好的,所以看到网络上那么多带有极大恶意的负面评论还是很意外,可能每个人的观影期待不同,所以心里落差很大。于我而言,最大的心里落差,就在于,《港囧》披着喜剧的外衣,我却一点都没笑出来,却差一点哭出来。

没笑出来,是因为我的笑点太高了?或者是里面的梗都太弱了,有些追求一时口快心热的台词,掺杂着《爸爸去哪儿》《中国好声音》什么之类之类的,其实真没什么意思。追逐打斗的戏也真是不少,但好像也只是一场热闹罢了,追来追去,闹来闹去,也没个什么结果。坦率而言,我觉得《港囧》里的笑料很一般,似乎还停留在三年前的《泰囧》的水准上,然而我们已经经历了一堆喜剧电影的洗礼,不再是当年那群没见识笑点低的观众了。

不知道为什么,电影里的情感,却是那么真实。

徐峥去见杜鹃,心心念念了20年的初恋情人像天仙一样从画中走下来,而他却一身狼狈,只能偷偷在远处望着,好悲伤啊,你的梦依然那么美,似乎不被岁月玷污,你却已经那么肮脏而丑陋,甚至连站在她面前的勇气都没有。

有的时候,初恋之所以美好,可能你怀念的不只是那个人,而是那时的你,年轻,美好,光芒万丈,似乎永远都不用面对生活的苟且。

电影里,学生时代的徐来,潇洒,有才华,爱画画,爱读诗,和美丽的姑娘谈恋爱,两个人一起文艺,心心相印,如同神仙眷侣,有的时候你会觉得很幸运,在最好的时候,能遇到最好的人,即使两个人没能继续走下去,也会心怀感激,至少回想起来那是一段美好时光,老天对你不薄,至少没给你一段垃圾般的回忆。

而徐来,却不甘心过去只是回忆,他用了20多年的时间都没能接受失去,走不出内心的耿耿于怀,也无法面对现实的一地鸡毛,他带着兴奋和忐忑去和初恋见面,看似只想完成那一个吻,与过去的自己和解,其实也在幻想新生活。

每个人的人生都有很多不甘心吧,不甘心年少时错过的人,不甘心曾经放弃的梦想,不甘心自己日渐老去泯然众人,我们常常幻想,如果给我一个再来一次的机会,是不是能过得比现在更好,如果再有一个机会,是不是那个人更适合我。

作为一个主流商业电影,《港囧》里,徐来是必须要和结发妻子复合的,因为这才是端正的情感观,初恋再美好,也不过是过去时,你会突然发现,初恋不过是添油加醋臆想,内心最爱其实是那个陪伴了20多年的妻子。同样,梦想也是很容易被收服的,借初恋的嘴,轻易地把徐来的梦想幻影击碎了,其实你没才华的,你成不了画家的,即使走上艺术创作的道路,你过得也不会比现在好。

到了结局,看似一切都和解了,一个男人的中年危机因为一场乱斗,内心郁结就能够消弭于无形中,但是,他真能放下吗?

之前,看张艾嘉的《念念》,通篇讲的也是“和解”,自己与过去的创伤对话,最后所有人都达成了形式上的和解,但是非常生硬。在我看来,《念念》是一个“无神论者讲述的关于上帝的故事”,创作者自己的内心都没有释然,如何让自己电影中的人物能够放下?张艾嘉讲了一个自己都不信的故事,怎么让观众相信?

看到《港囧》最后的,徐来似乎放下了一切纠结,欢喜地回到老婆身边,然而,在现实中有此遭遇的中年男人,真的能与自己和解吗?或许只是发泄一番,再无能为力,垂头丧气地回归到生活那滩死水里罢了。经历了这一趟又能怎么样呢?徐来还是那个当牛做马被家里人调笑的倒插门女婿,他还是会有不甘吧。

很多人说赵薇演的不好,我却对最后那场玻璃上的三人戏印象很深刻,过了20年再见情敌,发现丈夫心中的永远放不下的白莲花依然那么美,虽然身处险境,却还是不由自主地感叹“你好美啊,我还不如死了算了”,让人又唏嘘又心酸,徐来走不出的青春往事,原来也是蔡波走不出的阴影啊,每个人都在自己的世界里吞着苦涩。

最难忘的是在画展广场的那场戏,徐来穿过人群,想要去拍一下杨伊的肩膀,那缓慢的镜头里有最复杂的情绪,你要去触碰的是,你做了20年的梦,和你永远都回不去却放不下的青春。

中学生的港囧观后感2

今天晚上我买《港囧》电影票时其实是做好了心理建设的,之前略微翻阅了下豆瓣短评热门,大部分被一星两星占领了,所以,参考续集必死无疑论,我对港囧是没有报很大期待的。但作为一枚纯正港片粉儿和怀旧小青年,还是挺好奇徐峥导演这次怎么在喜剧片里注入港片情怀和青春那些事儿的。

影片开头,一场精卵大战后张学友的《饿狼传说》音乐响起,配上一组车水马龙般快剪辑镜头,光影、人流,浓浓的港式风味儿就这么给带出来了,带感!因为太露骨,《饿狼传说》这首歌当年在大陆是首禁歌,可是放二十年后看最多也就算是优雅的黄爆,潘伟源是个很有才的香港填词人,选这歌当片头不得不说徐导玩high了,电影里连初恋手都没碰过,光听这歌词就知道他对旧爱多饥渴难耐了。

故事就此展开,一个谢顶男(徐峥)陪伴老婆(赵薇)及家人来到香港旅游,却被小舅子(包贝尔)撞见其想和大学初恋(杜鹃)另续前缘,于是乎他被这个怀揣纪录片梦想的二货青年给缠住了,从旺角到中环,从弥顿道到铜锣湾,两人你追我赶,**不断……

徐导这次玩儿的是情怀和改变,一部喜剧片加入中年危机和青春情怀这样深刻的主题后,还能带来多少笑果是显而易见的,他说《港囧》其实讲的是中年危机主题,因为拍《泰囧》时不太成熟,这个主题没有被发酵出来,所以这次他希望在《港囧》中,把中年危机诠释得更深入,呈现的情感层次更深。

对于70、80后观众来说,看《港囧》除了看电影本身,也是听一首粤语金曲串烧,看一场港片经典桥段剪辑。“我发誓这辈子再也不会让人用枪指着我的头”,“曾经有一份真挚的爱情摆在我的面前”,“别说话。因为你我会记住这一分钟,也许我们就是一分钟的朋友”,港片经典台词频现,苑琼丹、八两金等香港影坛的黄金配角集体在亮相,王晶本色出演自己,带领一堆古惑仔在街头挥棍互拍,甚至连香港金像奖颁奖典礼都被徐峥整个搬到了电影里恶搞了一把。

进影院前朋友提醒我,这片不能当《泰囧》看,《泰囧》带你傻乐呵,《港囧》咱们聊人生,泰囧和港囧的确有很大的不同,情感描写多了点,人物转变具象了点,注入的东西也多了点,青春怀旧、港片情怀、香港音 ……此处隐藏2011个字……感一直都在。

徐峥的文艺之旅开始得很早,早在他读小学的时候,他就已经开始演话剧了,而且经常巡回演出。他从小地主开始演,直到他年龄大了,就开始演老地主。

后来,他考上上戏,又投身话剧圈,是顺理成章的事。在拍《春光灿烂猪八戒》之前,他是上海著名的话剧演员,也是导演,有那么几年,他在上海的话剧圈很红火,以至于有这么一个传说,说是去上海不看徐峥的话剧就等于白去了。只是,那个时候他走的是先锋路线,戏剧演完了,观众却抱怨看不懂,徐峥这才开始反思,戏究竟是拍给谁看这个问题,这也是他从“高处不胜寒”开始走“亲民通俗路线”的转折点。只是从一个极端高冷的文艺青年忽然大反转演了一个浑身上下都充满傻里傻气的“猪八戒”,这样的转型着实让人大跌眼镜。

后来,他出演的一系列电视剧包括《李卫当官》、《穿越时空的爱恋》《满汉全席》等,开始逐渐树立他带些狡黠又有些“韦小宝式”误打误撞却总是走狗屎运的“徐氏风格”,其实徐峥是那种只要他往你眼前一站,不需要说一句话你就想笑的人,他是影视界的“宋小宝”(原谅我用了一个不太恰当的类比,但事实上效果确实如此),我想这也许就是一个真正的笑星所应该达到的境界吧,像小品界的冯巩、宋小宝、赵本山,影视界的许冠文、黄渤等,都是本身自带笑点的人。

后来徐峥觉得电视的路子变窄,他又琢摸着去搞电影,是2007年的一部《爱情呼叫转移》让人忽然意识到当年的萌娃已经成长为中年大叔,也是从那部电影开始,中年家庭情感危机开始成为他电影里不可缺少的明线或者暗线,包括后来的《人在囧途》、《泰囧》以及刚刚上映的《港囧》,“七年之痒”的情感危机都成为他想主要表达的内容,根据以前徐峥偶尔也被爆出来的绯闻,我冒昧地猜测这也许正是他自己内心一直在饱受煎熬的矛盾与问题,他既胆怯地借虚构人物之口来表达了自己的困惑,又诚实地向观众表露了自己对爱最终的抉择。

中国有句俗语:“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别人都是在走上坡路,而徐峥在文艺的道路上却像是在走“下坡路”,从当年局限在自己象牙塔里的高冷先锋文艺青年,到如今充满人情趣味无比亲民的喜剧大叔,他一次又一次的成功使他渐渐认识到,戏是要拍给观众看的,正如他自己说的:“我想做一部主流的喜剧片,它的主题必须够俗,够世俗,因为只有世俗,才能涵概的人群面够广,才能够给大部分的中国观众所接受,这是它电影里面的主题。”

很多人拿社会意义、文化意义来诋毁徐峥的片子,认为其思想深度不够,其实我觉得这是某些文化人相当主观的一种偏见,因为你不能拿一部文艺片的标准来考量一部商业喜剧片,徐峥拍片的原始定位就是通俗喜剧片,你又为什么要自作多情地拿高尚的情怀主义去批判人家呢?

中学生的港囧观后感5

一、《港囧》最大的问题是:不好笑

从影片前期口碑来看,从业内到观众就一句话:不好笑。

从《港囧》现有剧情看,就是一部传统错摸喜剧,而之类高度剧情化的喜剧,最依赖的显然是演员表演,也就是说,情节好不好笑,要看演员能不能把它演好笑。

实事求是的说,《泰囧》最大的笑点和看点,依次来自王宝强、黄渤、人妖姐姐和范爷,大家都看到了,上述强援这次一个都没有。

不能说徐峥不是好演员,也不是包贝尔不够分量,而是以现在的能量,是撑不起一部现象级大片的。

当然,好笑并不是衡量影片卖座的唯一标准,可是《泰囧》毕竟是部喜剧片,一部不好笑的喜剧用什么证明自己是喜剧呢。当然有人说,《心花怒放》也不够好笑,照样热卖,可是《心花怒放》没有遇到下面的问题。

二、更倒霉的是,还遇到神一样的“对手”

俗话说,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失利电影大多有个“神”一样的对手做映衬。

在厮杀激励的国庆档期,本就底气不足的《港囧》在《鬼吹灯之九层妖塔》和《夏洛特烦恼》这两部年底票房冠军种子选手和年度超级黑马的包围中,介么好的运气只能让人说一句:请多保重。

照理说,国庆期间观众是有看喜剧的刚需的,可是这样的刚需被口碑更赞的《夏洛特烦恼》满足了,观众也有看大片的需求,那么请看《鬼吹灯之九层妖塔》。等等,好像还有一部徐峥的喜剧叫什么来着?

三、“徐布斯”这个梗,肯定一点也不好笑

没有人怀疑,《港囧》是一部极度互联网的电影。

从先导预告片通过互联网首发,到定档发布会的网络直播介入,互联网贯穿并主宰所有影片话题的逐步传播与发酵。最后网络售票介入线下实体院线,网络院线的出现直接将影片送达用户。

可是光线忘记了一件事情,互联网只是工具。

互联网本身是不会创造票房的,电影才能创造票房。互联网能做的,只是聚合平台,对于电影营销来说,任何手段和工具都只是在做一件事——聚集人气。可是当电影本身有问题的时候,互联网就从聚合人气变成了散人气。

因为在互联网上,任何好笑的梗都是放大的。一个简单的道理是:如果一个人在街上摔倒,满大街的人都在笑,你即使觉得不好笑,也可能忍不住笑起来;反之,如果大家都不笑,即使你觉得好笑也会忍住。

《泰囧》是前一种。《港囧》是后一种。

四、虐哭宣传太low

能把一部喜剧电影男主角当场虐哭的发布会,也只有《港囧》了。

7月27日《港囧》第二场发布会,包贝尔作为男主角正式亮相。片方特意收集网友吐槽内容,并让包贝尔自己现场朗读。结果读到第9条,包贝尔当场洒泪,“说实话,我也不知道为什么选我,就是一个大馅饼掉到我脸上。”

有媒体评论,“不管是有心还是无意,宣传效果出来了”。这个笑话很好笑。

问题是:《港囧》需要这样的宣传吗?电影宣传的目的说到底跟卖白菜没什么不同:一是我这里有一堆白菜要卖,二是我这白菜比别家都好,你赶紧买我家的。《港囧》应该做的是后一种,可是他们把重点放在了前一种,于是囧掉了。

如果虐哭包贝尔真的是片方宣传方法的话,那么也用错了方向,因为他们选择的是前一种。

最大的问题是:让所有网友都知道所有网友都不喜欢男二号,这样真的好吗?这个点子是谁想出来的?卧底吗?

五、《港囧》已经失去了它的观众

最后我要说的是,《港囧》其实已经失去了自己的观众。

光线影业今年以来的电影运一直都不大好,观众看到赵薇很容易想起同样大制作的喜剧《横冲直转好莱坞》,看到包贝尔不是想起电影哪里好笑,而是他在发布会上的眼泪,看到徐峥想起的是他在各大互联网发布会上的发言,仿佛看到某一位互联网大佬。

最大的问题还是那句:看过电影预告片和花絮的观众多数粉转黑,这对一部电影来说实在不能再糟糕了。

移动互联网带来的碎片化口碑传播几乎改写了中国电影的版图,《老男孩》《分手大师》《泰囧》这些小成本喜剧是怎样赢的,《太平轮》、《一步之遥》等大片就是怎么输的,当《泰囧》还是一部站在观众一边的高口碑小片的时候,观众已经用脚为它投过票。

但当《港囧》以喜剧大片——它曾经的挑战者形象归来的时候,观众还会选择它吗?

互联网时代,口碑就是一部电影的风水,风水坏掉了,电影的命运还能好吗?

《中学生的港囧观后感[此文共7146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Copyright © 2024 鹰瞰范文网 www.yincaa.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