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雕塑大师完成了一座完美的雕塑。有人问他:“你是怎样完成如此完美的雕塑的?”雕塑大师意问深长的说:“这座雕塑原本就在那里,我只是将它多余的边边角角去掉而已。”这不禁使我联想到人才的培养也正是立足于自身,不断雕塑、不断完善的这样一个过程。
《中国高技能人才楷模事迹读本》介绍的十位主人公成才经历有着共同的特点,他们成才的起点低,都未曾走进过大学的殿堂,从技校毕业从事的都是普通工人的工作岗位。然而就是在这平凡的岗位上,通过不断地学习理论知识、积累实践经验,凭借自己坚韧不拔、百折不扰的精神,解决实际问题的高超能力,解决了工作中出现的一个个难题。用自己的才智打破了世俗评价人才只讲学历和文凭的偏见,在平凡的岗位作出了不平凡的贡献。从而获得了社会的肯定、人们的尊敬,成为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栋梁之才。
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各种类型的人才,然而世俗的偏见使很多人一提到人才就联系到学历和文凭。以致出现某地招牌会上没有本科学历的人被拒之门外的怪现象。这难道不是对人才的扼杀和现实世俗偏见的可悲吗?
“不管黑猫、白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这是一代伟人邓小平同志的一句名言,我认为也是对人才诠释的一种科学论断。评价人才的标准应该是能力而不是文凭、学历。如果以文凭、学历来评价人才,我们远看世界首富比尔盖茨中途从哈佛退学;保尔艾伦从未上过大学;“甲骨文”软件公司行政总裁艾里森曾被耶鲁大学开除,都未曾获得大学学历。但他们都是真正的成功者,能否认他们不是人才吗?近看《中国高技能人才楷模事迹读本》中的十位主人公,他们都不曾走进过大学的校门,未获得高学历。但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奋斗成为了高级技师、各行业的专家,甚至被大学聘请为教授。你能说他们不是人才吗?我认为评价人才,在于其是否推动社会文明的发展、科学的进步、生产力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对社会贡献的大小,而不是单一的关注其是否具备高学历、文凭。
当然我并不是否认高学历、文凭的价值,也希望有更多的人有进大学深造的机会。我想说的是,在中国教育制度的现状中,能够进入大学学习,获得本科甚至是研究生学历的人毕竟是少数。更多的接受的是高、中等职业以及技校的教育。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需要高端的科学研究人才,但更多是是需要动手能力强,适应性强的高技能人才。
怎样才能成为高技能人才呢?让我们在《中国高技能人才楷模事迹读本》中主人公成才的轨迹中去追寻成功之路。王为民——执著追求搞革新、李斌——“让我试试吧”,最后功夫不负有心人、李凯军——用技能铸就辉煌、许振超——勇于创新,追求卓越等。现实生活中人人都渴望成功,都想找到一条成功的捷径,孰不知成功之路其实就在你我身边。那就是:树立远大目标,把精力专注在所定目标上,勤奋地学习、积累、刻苦钻研,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并持之以恒,竭尽全力迎接挑战,就一定会取得成功。
我们不需要为没有高学历而自卑,尺有所长、寸有所短。请记住文中一位主人公许振超朴实而豪迈的话语:“一个人可以没有文凭,但不可以没有知识。一个人可以不进大学殿堂,但不可以不学习。只有知识才能改变命运,只有奋发学习才能成就未来。”
一个人所处环境、条件的优劣不能确定你的未来,只要你调整好心态,付出努力,劣势也可能会转化为优势。其实很多所谓的梦想是完全可以实现的,我们之所以会称之为“梦想”,是因为不愿意去尝试或者不愿意去努力。许多成就了一番事业的人都是在自身知识不足时,就直接对准目标,根据需要选择性的补充知识,从而迈向成功。因此,很多时候一个人的失败并不是因为个人的能力低下而是信心不足,目标不确定。
在雕塑大师的眼里,完美的雕塑和粗糙的泥坯本质都是一样的,差异只在于完美的雕塑是在泥坯的基础上通过人为的努力去除了糟粕,成为了精美的艺术品。同样,平庸的人与人才之间的的差异在于后者在成长的历程中凭借自己坚强的毅力和勤奋的努力,不断去除自身的糟粕,在平凡的人群中脱颖而出、成就辉煌。
我认为评价人才的标准是能力,能力的取得靠自我的不断雕塑。在人的一生当中你就是那座雕像。不论是否接受过高等教育,是否有大学学历,只要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坚定信心,不断学习,必定能和文中十位主人公一样,学有所长,成为各行业的高技能人才,顺应社会的需要,成就完美的人生,而那位出色的雕塑大师正是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