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
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一路格桑花读后感(精选多篇)

时间:2024-07-08 15:47:06
一路格桑花读后感(精选多篇)[此文共10193字]

第一篇:一路格桑花读后感( 修改)

一路格桑花

办公厅 马爱丽

歌手韩红演唱过一首歌叫《天路》,其中有一段歌词是这样写的:

那是一条神奇的天路

把祖国的温暖送到边疆

从此山不在高,路不在漫长

各族儿女欢聚一堂

那是一条神奇的天路

带我们走近人间天堂

青棵酒酥油茶,会更加香甜

幸福的歌声传遍四方…….

每当听完这首歌,我都不禁会想:到底是一条什么样的路,才能被称为“天路”;到底这条路有怎样神奇的力量,能带给人们欢乐和幸福?这样一条天路又是怎样修成的呢?直到我看了《一路格桑花》这本书,才解开了心中的谜团,同时也深深地被一种精神所感动。

书中描写了长年驻守在川藏公路上的武警交通部队官兵的战斗生活情景,没有火爆的场面,没有煽情的对白,没有诡谲的情节,却让人潸然泪下。也许你会觉得作者的写法很传统,这样的调调太老套。但也正是如此简单、朴素的描写,才能让人体验到平凡中的伟大,在都市的喧嚣中寻找到内心难得的宁静,感受到人间的大爱和真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一次心灵的朝圣之路。

一开始,我一直在想,一部军旅题材的作品为什么不用一个铿锵有力的名字,反而用花来命名呢,看过之后我明白了:

“一路”指的就是川藏公路,简称川藏线,它是连接四川成都与西藏拉萨之间汽车通行的第一条公路。在此路修通前,千百年来,中国西南地区各族人民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唯一枢纽——就是世界上地势最高、路况最为险峻的茶马古道;打个比方说吧,从四川雅安到西藏拉萨间1958公里的路程,如果靠牦牛运输,一年只能往返一次,即使是骑马旅行也需要半年多的时间。可以说,川藏线的开通,使天堑变通途,它是连接西藏地区与祖国内地的“生命线”。

川藏线是一条美丽的路,有“中国的景观大道”之称,一路上景色壮丽,有雪山、原始森林、草原、冰川和若干大江大河。但它同时又是一条危险的路,川藏公路含复线全长3176公里,沿途需穿越21座4000米以上的雪山,横跨14

条江河,被中外地理学家称为“世界上最危(请继续 关注:WwW.)险的公路”,号称中国十大夺命公路之首,在这里泥石流、塌方是家常便饭,洪水、雪崩等灾情更是不断,其中有一段“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北部”的路段,由于在其发生的地质灾害具有数量类型多、分布范围广等特点,甚至有“地质灾害博物馆”的称号。

当初为了修通拉萨到成都这2014多公里路,3000千多个年轻的生命倒下了。记得书中有这样一段描写:“在东起成都,西到拉萨二千四百多公里的路上,每一公里都长眠着一个年轻的筑路官兵,每一个脚印都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由此可见,川藏线的确不愧是一条天路,是一条用血肉铺就而成的道路,是一条生命之路。

再说说格桑花,它是一种生长在海拔5000米以上高原的普通花朵,秆细花小,看上去总是一副弱不禁风的样子。可风刮的越狂,它的身姿越是挺拔;雨下的越大,它的叶子越是青翠;太阳越是曝晒,它却开得越加灿烂。它喜爱高原的阳光,也从不畏惧雪域的风寒!在藏族眼里,格桑花也是高原上生命力最顽强、最普通的一种野花,它寄托了藏族期盼幸福吉祥的美好情感。

书中,川藏线的武警官兵们,在严酷的环境里,在随时都可能要面对牺牲的保通任务中,没有一个人表现出任何一点怯懦、犹豫、后退。他们宁愿牺牲自己的感情、青春乃至生命来维护国家民族和他人的利益。他们视战友的生命高

于自己的生命,在这里,生活就是奉献,工作就是牺牲。几乎没有属于他们自己的物质东西。他们拥有的只是被人理解和也许不被理解的精神和感情,这其中最令他们痛苦莫过于家人的不理解,就算是这样,他们宁愿把这种苦默默地承受下来,为了保卫“天路”的畅通,付出什么样的代价都值得!就是这样一群可爱的人,他们就像那些格桑花一样,具有顽强生命力,不怕环境恶劣,不顾生命危险,毅然决然地把生命无私的绽放在美丽的高原。

书中还着力描写了几个女人走进西藏的故事,她们作为军人的妻子,不仅是要面对常年两地分居的生活,而且不知道自己的丈夫什么时候就会遭遇不测,可想而知,那是一种怎样的内心煎熬。书中的三个军嫂,一个是靠打工养育女儿的农村军嫂,独自一人将孩子抚养长大,却从未和任何人诉过苦,千里寻找失踪十年的丈夫,最终找到的却是丈夫的坟墓;另一个是都市白领军嫂,面对世俗的诱惑,她有过动摇和彷徨,当她来到丈夫身边,却发现了令人震撼落泪的秘密,在大爱面前她终于理解了自己的丈夫的伟大;还有一个军嫂,眼见着丈夫牺牲在工作岗位上,在承受突如其来的痛苦时,刚怀孕几个月的她,毅然决然要把孩子生下来,并且义无反顾地肩负起照顾老公公的重担,坦然面对生活的残酷与考验。这样的爱无不向我们证明了这些可爱军嫂的伟大的人格,她们忍受了比常人更多的艰辛、委屈、孤寂和牺牲,但

她们依然顽强乐观地生活,无私地奉献自己的光和热,我要说,她们也是美丽的格桑花。

格桑花的花语是“怜取眼前人”,在藏语中,“格桑”是幸福的意思。可以说,用“一路格桑花”作为书名,既是对所有川藏线武警官兵和他们家人的歌颂和赞美,同时也是对这些可敬可爱的人给与衷心的祝福。此外,更是警醒世人,学会珍惜身边的人,懂得珍惜美好的生活。只有学会珍惜,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

藏族有一个美丽的传说:不管是谁,只要找到了八瓣格桑花,就找到了幸福。相信,美丽的格桑花会保佑这些有真情大爱的人永远平安幸福!

第二篇:一路格桑花

一路格桑花

梭罗在《瓦尔登湖》中写道:“从圆心可以画出多少条半径来,而生活方式就有这样的多。”梭罗选择了一个人的瓦尔登湖,也有人选择了人来车往的城市森林;有人选择了漂泊奔忙,也有人选择了闲适从容;有人选择了追名逐利,也有人选择了献身理想。不管怎样,首先生活才是重点,不同的生活方式不过是我们不同的人身追求。对我而言,我不希望配合这个世界,但希望认识和了解这个世界。生活对我来说是一件需要努力添墨描绘的作品,我希望它是彩色的饱满的,充满故事值得回忆的,因而我选择了开满格桑花的林中小径,那里干净温暖,花香鸟鸣,天空离我很近很近,放佛伸手就能摘到天空中的云朵。我憧憬着从山间小路泥泞走过看喷薄日出的美景,告别了在沿海公路驻足停步看落日沉稳的风景。

格桑花是一种生长在高原上的普通花朵,杆细瓣小,看上去弱不禁风的样子,可风越狂,它身越挺;雨越打,它叶越翠;太阳越暴晒,它开得越灿烂。这是它所选择的生活方式,顽强,勇敢。认真地生活,努力地感受,听从自己的内心,只有当心灵跟上你的脚步时,你才能走得从容与洒脱。做能做之事,尽全力,愿所行之路是脚踏实地的厚重。也许很多的付出与努力都不会被看见,被理解,但是我想一路走来,可以感受到自己的成长,而这将会是我最大的收获。

当然,对 ……此处隐藏5314个字……我们操劳得睡不着了。我的上海爸爸您可真好啊!是您又一次点燃了我熄灭的心灵之灯,温暖我的心,照亮我的路。

温馨的大家庭里,师生是互敬互爱的一家人。教师的付出同样也会得到回报。06年暑假,初二(4)班的安老师突然接到学校的电话,要他赶紧去学校,说班级有点事,当他忐忑不安赶到学校,推开教室门时,教室里响起了生日歌,班长送上了一大束鲜花,蛋糕上的蜡烛闪动着鲜艳的火苗,掌声、歌声中孩子们吵着、闹着让安老师吹蜡烛许心愿……安老师面对着这一切,平时的滔滔不绝没有了,他顺着孩子们的意愿,慢慢闭上了双眼,泪水流了下来。

藏汉联谊班:手拉手的藏汉伙伴

情感互通、互助学习的“手拉手联谊活动”是藏汉学生学习各民族优秀文化的载体,也是藏汉学生和谐相处的见证。藏汉学生郑重其事地签下友谊协约,承诺“智慧互动共生、心灵共同成长、友谊携手共进”。

在藏汉学生联谊班事迹展示会上,卓玛说:刚来上海时,我对老师讲的听不懂,跟不上,自己想问,但又无法表达出来,作业不会做,自尊心会受到很大的打击的。当我们联谊班同学了解了我的学习困难后,我们就在一起组成几个学习互帮小组,他们帮助我先在语言的听说上克服困难,而后,再进一步一起探讨学习的方法。说实话,我真的很感激在这一段时间里,汉族班同学帮助我们通过语言关,使我们在最起码的交流与听课上不再那么费力了。

藏汉学生都是五十六个民族的花朵,要彼此认知各民族的文化,才能形成彼此在心灵上互助和依赖的情感。因此在“手拉手联谊活动”,藏汉学生共同追寻

民族文化足迹,开展了互相了解对方的家乡风土人情;学习几句上海话和藏语;过好重要节日;说出家乡旅游景点和丰富特产;传承家乡人民淳朴热情、勤劳勇敢的精神等活动。

在藏汉学生互相认识藏历年和春节的风俗习惯中,学校通过讲座介绍各民族的风俗知识,学生通过游戏等方式,设置互相认知的情境与前奏,在互相拜年中深化认识;在中秋佳节和五月端午,藏汉同学共同探寻佳节的来历;在藏汉队员“手足情深跳跳步”的文体活动中,汉族同学告诉藏族好友许多上海日新月异的变化,藏族同学向汉族好友介绍了西藏的发展变化,互相加深了了解;在互通一封信,互赠一张贺卡的日常学习生活中,他们互相倾诉心声,真比亲人还要亲。平日里,上海学生还会把自己的朋友请回家,共同感受家的温暖。

联谊手拉手活动中,藏汉学生结成了“风雨,你我同行;快乐,你我分享”的好朋友,班班有对子,人人有好友。一张贺卡,一条哈达连接着稚嫩的心灵。上海班学生顾君说得好:“与西藏学生交朋友真不错,他们比我刻苦,又爱劳动,讲感情。”上海班学生朱婕的母亲不幸因病早逝,西藏学生立即捐出零用钱近两千元。

通过联谊活动,藏汉学生更加深刻理解祖国各地的文化财富都是中华民族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藏汉学生的友好交往,不仅帮助藏族学生摆脱远离家乡、远离父母的孤独感和寂寞感,而且更利于学校的安定团结。“手拉手联谊活动”已成为学校藏汉学生的传统和良好校风。

社区盛开格桑花

98年建校伊始,我们就与彭浦新村社区携手开展 “上海也有我的家”联谊活动。彭浦新村街道党工委也主动发动社区志愿者与西藏学生结对组成临时家庭,承担出临时家长的职责,把藏族学生当作自家的孩子,从各个方面关心、呵护着这些岁数小、远离家乡的民族同胞。藏族小朋友多了一个上海爸爸上海妈妈,社区居民多了一个来自高原的“格桑花”。

藏族队员会利用双休日来到居委会手把手地教居民跳藏族舞蹈,传递来自高原的文化气息。而他们的上海爸爸妈妈也会带他们出去走走,看看上海的发展变化;或把他们领回家里,共享家的温馨。

在藏族孩子的上海阿爸阿妈家里,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场景:春节即将来临,藏族孩子的上海伯伯王伯仁老人呈现一派欢乐的气氛。今天家里来了十几位不寻常的小客人,他们是共康中学西藏班的同学。王伯伯早就忙开了,买来花生瓜子糖果蜜饯,五颜六色摆满了一桌子。大家围着桌子团团而坐,促膝谈心,浓浓的民族之情在心中荡漾。孩子们表演了具有西藏风情的歌舞,博得了的阵阵掌声,新年里的团圆饭味道那么好!

这样的故事举不胜举:社区里白族居民李雪莲有一位汉族老公,去年又与西藏学生结对,藏、汉、白三个民族和睦相处成为美谈;协保回家的翁根龙老师,与西藏学生达娃央宗结对,在思想上、生活上学习上无微不至的关怀,受到藏族

学生的爱戴,西藏学生主动叫他“爸爸”,经西藏学生请求、西藏家长同意,翁根龙特意为藏族学生起名叫翁洁芳;戚泰宝老妈妈特别喜欢结对的西藏学生,为她过生日并请正在当英语教师的女儿为她补习英语,暑假里她与女儿用自备轿车带西藏学生去浦东、去海洋世界等地观光。春节时戚妈妈和老伴带着大包小包的去看望学生,学生家长感动不已,他们说:“早就听说上海有结对活动,今天亲眼所见。上海的家长真是太好了,把孩子送到上海我们放心!”

学生藏族学生“雏鹰小队”、“便民小队”利用双休日去社区为居民服务,去敬老院慰问表演。居民把“藏族学生来我家”当作一种荣誉,一位退休多年的老妈妈说:“家里虽然不富裕,但看到藏族孩子又跳又唱,懂礼貌,爱劳动,我和老伴不知有多开心。他们天天住在我家都行。”预备年级新生旦增,在家时是个“小皇帝”,父母从不让他做家务,自有了“上海家庭”后,就象变了一个人。父母来沪看望他时,一到周六下午,父母想带他去南京路看看,他都不肯,说:“上海的爸爸妈妈,平时很忙,我该去帮他们做点小事,他们待我不比你们差呢。”如今,不少家长来沪第一件事,就是去孩子的“上海家庭”看看上海的“爸爸妈妈”。

藏族学生家长看到孩子长高了,懂礼貌了,赞不绝口:“孩子到上海读书,是我们的福气。上海人那么忙,还经常领孩子们去家里,逛公园,做好吃的,我们在拉萨也做不到!孩子在共康中学读书,我们太放心了。

随着结对活动逐渐深入开展,学生们怀着一颗颗感恩的心,立志于向社会反馈一份爱心,以报答党和国家的关心。学生们与赴藏当兵的军人家庭结对,每逢中秋、八一等重大节日,孩子们就把家长邀请到学校,或上门到军属家里,慰问、聊天、一起做家务、给远方的战士写信,甚至让在西藏的家长去军营看望战士,谱写了一篇篇动人的家庭故事。

每年的5月25日,是西藏班毕业生离沪返藏的日子,老师们、藏汉同学、结对家长们依依不舍,无数的泪滴伴着洁白的哈达在风中飞舞,倾诉着藏汉一家人的真情。

高原的格桑花在浦江越开越艳!“上海也有我的家”活动深化了藏汉情谊,提升了全体师生及社区居民的民族团结意识,更进一步强化了学校教职工投身于民族教育的责任感。“上海也有我的家”对西藏学生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使他们立志要为建设社会主义新西藏作出贡献。“上海也有我的家”被评为闸北区精神文明十佳好事,《中国民族》杂志特地刊登了 “上海也有我的家”的专题通讯。该活动被解放日报、文汇报、西藏日报等媒体广泛报道,并被这样评价:“从‘上海也有我的家’到‘上海就是我的家’??学校夯实了学生 “中华民族的每一片土地都是我们的家”思想与国家意识,懂得了为祖国而学习、为民族而努力的道理”。

《一路格桑花读后感(精选多篇)[此文共10193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Copyright © 2024 鹰瞰范文网 www.yincaa.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