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
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读《教海漫记》心得体会

时间:2024-06-20 02:08:11
读《教海漫记》心得体会[此文共7085字]

第一篇:读《教海漫记》心得体会

读《教海漫记》心得体会

我当教师已经九年,在教育工作中总有一种“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惑。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读了全国着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的《教海漫记》,使我在教书育人中有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于老师的书按“教育篇、教学篇、修养篇、其他篇”的顺序编写,共计68篇文章,从他参加工作一直写到退休。每篇篇幅不长,但都有一个让人着迷的中心,用生动、幽默而风趣的语言讲述着一个个生动的事例。下面是我拜读后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用“心”对待学生

给学生以爱心。

“爱”贯穿于永正老师的整个教育思想,是他教育生活的主旋律。于老师爱孩子不仅爱各方面比较好的学生,也爱那些调皮的学生,他提倡要“偏爱差生”,在我几年的工作中,我深有感触:好学生需要培养,而那些后进生,更需要细心呵护,因为他们还小,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如果不好好的引导,就可能给孩子的一生造成不良的负面影响。

爱的力量是无穷的。就像于老师那样,当知道有个孩子偷吃了别人东西时,他只是俯下身子,悄悄对他说“偷的东西好吃吗?”是的,有时候学生犯了错误,大多数都会后悔,希望得到宽容、谅解。有些学生只要我们老师拉一把提醒一下,就能成为好学生。如果稍不慎或忽视了对其进行批评教育,就能毁了一个人。

给学生以耐心。

教师的职业需要足够的耐心,尤其是对于那些调皮反复的学生,不要对他们失去信心,给自己时间、给学生机会,不能轻易对学生发火。于老师说得好:“发脾气容易,忍耐很难。”我们要学会自制。

耐心对于课堂教学来说也很重要,它会为我们的教育带来转机。在给七年级上第一次信息技术课时,上课时纪律都很差,学生们都认为上这种课就是玩游戏,在操作时都忙着找游戏、玩游戏,只有少数人在做我布置的练习,我有些生气,但我忍住了。后来我换了一种教学方法:他们喜欢上网,我就和他们聊网,聊网上的图片,动画,网页,进而介绍制作工具与软件,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当我说要建网站,需要他们的帮助时,一个个都跃跃欲试,这使我很感动,原来课可以这样上的。

给学生以微笑。

记得刚开始任教时,一位老教师曾认真地对我说:“不要对学生们笑,否则你在他们面前就会没有威信。”但于老师却提出了截然相反的观点:“不时送给学生一个笑,很坦然,很真诚。笑,使学生、也使自己轻松了。”这是于老师在《教海漫记》中提到的“微笑教学”的理念:老师带着微笑出现在课堂上,就会在教与学之间架起一座情感交流的桥梁,就能让学生在和蔼亲切的愉快的气氛中喝下科学的甘泉。有人说:“于永正教学上的成功,多半归功于他的微笑。”这并不是夸大其词。在教学中于老师总是微笑着讲课,微笑着引导,就连学生犯错误时也是用微笑来做提示。(www.)孩子们在这样和谐的氛围中当然敢于思考,勇于创新,对学习自然会产生浓厚的兴趣。所以微笑教学是我们每位教师都要的。

二、用“真”对待教学

要有真才实学。

打铁还得自身硬——教师首先要有深厚的专业知识。这点我深有体会,有一次我利用自己在软件方面有特长,给学生上了一堂制作动画、网页的归纳总结课,使学生对我产生了好感。真正有能力的老师不会用威慑镇住学生,而是用才干吸引学生,走向学科去掌握知识与技能。那我们就应该在各方面不断充实自己,成为一名有真才实学的教师。

对于教学要求真务实。

首先要吃透教材。教材是教师上课、学生学习的依据。“教得好”的基础,是教材把握得好。吃透教材,是备好课上好课的根本所在。

其次,注重积累资料与经验。把学生学习状况的各种数据,典型事例,其他教师设计的各种教学方案都集中起来,以作备用。每上完一堂课都要反思,写下自己的感受,体会教学的成功与不足。

我是个球迷。我深深地感到,做一名职业球员真是不容易:必须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必须兢兢业业地打好每场比赛,必须不断地提高自身的能力……否则就可能输掉比赛。我是职业教师,也应该表现的职业些。孩子们视野开阔、思维活跃,他们在许多方面可以做我们的老师。虽说“师不必贤于弟子”,但我们总不能以此为借口而甘愿落后吧。所以我们必须读书。书读的越多,我们就越智慧,学养就越深厚,孩子们的收益就越多。我们可能天天上课,批作业,很忙、很累,几乎没有属于自己的时间。但任何时候都有学习的意识,重压之下仍能挤出时间学习,这才是职业教师的本色。于老师说:“老师,也是一本教科书。”要使自己这本书厚重,具有“可读性”,就要不断学习。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开展教育教学。以无私的爱心来赢得学生的喜爱、以认真地工作来实现个人的价值。这是我在《教学漫记》中的体会——因为我们是职业教师!

第二篇:读《教海漫记》心得

读《教海漫记》心得

杨仁勤

《教海漫记》是于永正老师数十年教育实践的经验精粹,是于永正老师教学生涯的记录,也是于永正老师内心情感的真实坦露。其中蕴含着理论的活力和人格的魅力。书中每篇文章不长,都有一个中心,几十篇文章又贯穿一个大的中心。内容平实,文笔流畅,像是跟读者娓娓谈心,又像是讲故事。许多生动的实例,不少幽默的话语,能让你忍不住笑出声来。读了此书,我受益匪浅。

于永正老师了解儿童,信任儿童。他常常换位思考:假如我是一个六七岁的孩子。他能敏锐地发现孩子的“闪光点”,懂得用最美的语言去激励学生。

于永正老师懂得宽容。他说:“花朵是色彩斑斓的,学生是五彩缤纷的。”可见,学生不可能齐步走,教育不应搞“一刀切”。教师的宽容,不仅是一种教育方法,更是教学生懂得怎样做人。

爱,也是一种艺术。于永正老师和学生也有许多磕磕碰碰,也曾有过苦恼和困惑。正是对学生的爱,使他“吃一堑,长一智”,成为一名全国著名的特级教师。于永正娴熟地运用批评的艺术、表扬的艺术,懂得用小纸条的魔力,或在作文本上画一只翘起大拇指的手??

从于永正老师几十年的教育实践和理论研究看,于永正老师的教育观是渗透着、浸润着深深的爱的现代教育观。爱,使于老师产生了智慧和力量,使他的生命变得更充实。一位哲人说得好:“一个热爱生命的人,不再靠自己,而是靠他所爱的东西活着。离自己越远,渗透别人越深,就越幸福。”

读《教海漫记》,也让我深刻体验到于老师身上的那股韧劲。于老师听到学生对自己的板书有意见时,坚持练字,坚持在课堂上一笔一划地写字,一个特级教师如此,我们年轻教师为什么做不到?在一次观摩课上,于永正老师发现学生句子读不通顺,他不急不躁,一次又一次地帮助学生,鼓励学生,直到第八次,这位学生才读得既正确又流利,换作是我,早就叫他坐下了吧?这需要多大的耐心啊?看着于老师的教学故事,我又懂了。教师需要一股韧劲,需要有所坚持。

很多时候,我们经常埋怨学生上课不认真,其实如果我们的 ……此处隐藏2079个字……小书店里,找到了于永正老师著的《教海漫记》真是让我喜出望外。记得几个月前,他到我们学校来给我们做指导,还有幸作为东道主陪着他游览了孔圣园。到现在,他谦逊、平易的待人之道,朴实、精彩课堂教学还时时浮现在我的脑海;他机智、幽默的教学语言,还常常回响在我的耳边。他是我最崇拜的名师。如今,居然找到他的著作,我真是如获至宝。翻开书的第一页,我就爱不释手了,大有一发而不可收拾之势。我一边读,一边圈圈点点,一些精彩的地方还把它抄下来,反复品味。

这本书分为“教育篇”、“教学篇”、“修养篇”、“其他篇”四大部分。于老师以讲故事的方式,娓娓地讲述了他对教育,尤其是对语文教育的感悟。语言流畅,生动幽默,处处折射出过人的教学魅力。读完这本书,我感慨良多。现在众多的语文课上,学生被动地抄词,组装句子,还有无的放矢的改错啦,判断啦,弄得学生晕头转向。教师在课堂上枯燥无味地分析课文内容,讲了不少正确的废话;学生在教室里没精打采地听,听得如坠云雾。语文课堂,缺少生气,缺乏魅力。而在于老师的语文教学中,我们看到地却是另一番景象:学生思维活跃,想象丰富,言语生动,琅琅书声不绝于耳。教学中,语言训练扎实、到位,学生学得生动活泼,课堂上时而还发出阵阵笑声。此情此景,我惊叹,我深思:为什么于老师的语文课达到这样高的境界?我从如下三点谈自己的体会。

一、“吃透学生”

记得苏联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大声疾呼:要面向儿童的个性。的确,学生的可塑性大,他们丰富多彩、变化不定的内心世界更是难以揣摩。但从书中内容看,于老师在教学中最具深度,最具特色,最有成效的研究,就是对儿童的研究。他认为,在课堂中,教师应将百分之八十的注意力集中在学生身上,要“目中有人”。于老师眼里的学生,不仅有共性,而且有鲜明的个性。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就某一个学生而言,在教学活动中和每个阶段的心理特点都是不尽相同的。有时会高兴,有时会焦虑,有时又会莫名地感到困惑,有时又会有所顿悟。作为教师,我们的任务就是根据学生的情况,伺机诱导,巧妙点拨。当学生思维堵塞时,耐心疏导他,当他心理有困惑时,春风化雨地开导他,当他精神倦怠时,用催人奋进的话语激励他。上课时,对学生或者注目,或者点头,或者微笑,或者抚摸学生的头,又或者给学生讲悄悄话……总之,言语的、非言语的、明示的、暗示的,都给学生注入“兴奋剂”。这一点,于老师不仅做到了,而且做得很好。想想自己,虽然也能做到“目中有生”,但是却未能做到时时刻刻关注学生,更不能适时地给学生注入“兴奋剂”,原因就是自己对学生的心理了解得不够深入,还未能吃透每一个学生。虽然于老师讲的这些并不是什么高深的理论,却让我好好地反思了自己。在“吃透学生”这一点上,与于老师相比,我真是差远了。看来我还得多下点功夫,努力地“吃透学生”,才能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

二、用好教材

在“用教材教”和“教教材”这个篇章里,于老师用他的一个教学实例让我更好地理解了什么是“教教材”,怎样才是“用教材教”。“它是以教材为凭借,在尊重教材和基础上,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把学生教活,教聪明。” ( www.)“举个例子吧,指导让学生用文中的‘究竟’造句,如果只是教教材,那简单多了,仿一个就是了,再不然老师造几个句子,抄抄背背也不是不行。但,这样做,它的训练价值就小得多了,‘用教材教’,就是尽可能地让教学‘增值’。” 以教材为凭借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于老师做得最多的也是最有成效的,就是读写结合。在他的课堂教学中,很多写的练习,教材上是没有规定的,都是于老师根据教材,根据学生能力训练的需要加上去的。于老师的这一做法大大地启发了我,让我彻底反思以往“教教材”的低效的课堂教学,也激发了我“学而致用”的冲动。于是,在新学期开学后,我在我的课堂教学中也实实在在地尝试起来,例如:教完《走遍天下书为侣》,我让学生也来一篇《走遍天下电脑为侣》,让他们说说以电脑为侣的理由;读了古诗《秋思》后,我则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把这首诗改编成故事;《梅花魂》一文,首尾呼应,《桂花雨》一文中,作者回忆了自己童年时摇桂花的乐趣。我就让学生运用首尾呼应的写法,写一写童年生活中的一件乐事。教材是个好例子,教材用得好,才能让学生确确实实地提高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现在,我尝到了用好教材,让教学“增值”的甜头。

三、善于思考

“业精于勤,荒于嬉。”读完这本书,回过头来细细想想于老师的成长历程,他之所以成为名师,与他善于思考不无关系。“我看见水壶开了,高兴得像孩子似的叫起来;马歇尔也看见壶开了,却悄悄地坐下来,造了一部蒸汽机。”记得很早以前,我就在某一杂志上读过这句话,但没有引起我的思考。于老师就是从这句话获得了启示,从而爱上了思考。读了于老师的一个个教育教学的故事,我也对这句话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的确,凡人和不平凡的人的区别就在于——一个不善于思考,一个则善于思考。这说明思考是多么重要。古今中外,哪一个成功者不是一个善于思考的人!可惜,自己很多时候都让时间淹没在仿佛很有价值的忙碌中,却没有用来思考,以至于思维水平、教学能力总是在一个水平上徘徊,成了那种忙而少思的勤奋者。还清楚地记得我教《爬山虎的脚》一课时,我让学生读读课文,看看爬山虎的脚长在哪里。这本是个十分有价值的问题,可是,我缺乏耐性,第一个学生没说对,又换了第二个人;第二个人也没说对,我就沉不住气了,顺手从讲台拿出事先准备

好的一截爬山虎的茎让同学们看。这么好的一项训练学生阅读能力的机会,就这样白白地轻而易举地失去了。因为我没有作认真思考:阅读教学不是单单为了理解内容。在阅读教学中是引导学生自己把课文读懂,还是听老师讲懂,还是看实物或者通过电教手段帮助学生搞懂?当然是应该引导学生自己读懂,否则阅读教学就失去了意义。因为从教学论的观点看,教学是一个过程,是一个学生在老师指导下,由不懂到懂,由不会到会的认识过程。正常的教学应该展示这一过程而不是展示一个结果。而且,学生读懂的过程,就是阅读能力形成的过程,也是语感形成的过程,是语言积累的过程。如果把答案直接告诉学生,便当是便当了,但是一切的能力训练都不存在了。“不要再做忙而不思的勤奋者。”我常对自己说。现在,每逢上课前,上完课,我都不忘思考。思考什么?思考怎么上才能上得更好,思考成功,也思考失败。纵然是跌倒了,也要回过头来想想是怎么跌倒的,以免今后再重蹈覆辙。思,可以使失误也变成财富。人,都是在思考中走向成熟的,教学也是在思考中日臻完善的。我想,我不但要学会思考,还要善于思考,像于老师一样,做一个思考型的教师。

《教海漫记》是于老师数十年教育实践的经验集粹,是于老师教学生涯的记录,也是于老师内心情感的真实坦露,是名副其实的教育经典。读他的书,就好像和一位智者说话。读了这本书,真有点想见恨晚的感觉。“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于老师的教育、教学、个人艺术修养,点点滴滴,都值得我永远记取,好好学习。现在,我越来越清楚要怎样当老师,怎样教学生学语文。今后,我还会反复品读,好好领悟,把书中的精华进行内化。有它作引领,我相信我会不断努力,不停向前,把教学工作做得出色

《读《教海漫记》心得体会[此文共7085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Copyright © 2024 鹰瞰范文网 www.yincaa.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