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
当前位置:首页 > 论文范文

企业建立战略运作系统

时间:2024-10-02 00:11:36
企业建立战略运作系统[此文共15796字]

近年来,国内外的管理书籍与企业管理热点问题都在谈论战略、执行与细节,但是这些理论在企业实际运行过程中没有真正从企业管理根本上解决问题。究其原因,的确有许多问题值得深思与探讨。我们认为在企业发展战略规划的过程中,其竞争的强弱是决定企业能否持续成长的关键,而企业发展战略规划目标的实现主要依靠是战略运作系统作为保障体系。

 

 一、制定符合企业自身的发展战略规划是战略运作系统的前提条件

要想办好一个企业,并非轻而易举的事情。企业应首先制订长远的战略规划,而确定一个远大的发展目标,其目标应制定得科学而又高明些,这样以来企业经营者们才会有动力和压力,其潜能才能得以充分地发挥。当然,目标也不能定得太高而脱离实际,否则,企业发展战略规划没有实现目标的可能性,就会事倍功半。最好的办法是能将总体目标具体化。

要全面系统地分析实现既定目标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或者说,存在哪些方面的机会与威胁。然后,依据上面的分析,确定实现既定目标的战略措施和战略步骤。那些选择起点高、规模大、投资多、周期较长的行业的商家,因为面临的风险也较大,掉头改行又不容易,所以,尤其要认真做好企业长远战略规划工作。如何制定长期經营计划,应有以下几个步骤:(1)确立经营观念,设定公司目标。这一步的关键在于不仅要把经营观念或信条确定下来,而且要使其具体化,将总体目标分解细化,使其成为指导各部分业务工作的方针和努力的方向。(2)进行预测。不管经营者的主观意向如何,公司实际上是为客观环境所包围。公司如果忽略了对客观环境的分析预测,长期发展计划则成为空中造楼。(3)构想经营计划概要。经营计划是根据公司的“主观意向”和所处的客观环境而加以确定的。为了实现公司的目标,必须突破客观环境的限制。为此,必须决定用何种手段和如何实现公司目标的计划体系。这一决定是建立在个别计划与阶段计划基础上的。(4)设立个别计划。也就是确定各个部门的具体计划。如技术部门的产品研制计划,财务部门的资金计划,生产部门的盈利计划等。(5)设立阶段计划。重要的一点是要认识到:“计划的本质在于选择”。(6)编制预算。以预算形式表现出来的经营计划即可交付具体实施。

总之,制定符合企业自身的发展战略规划是企业战略运作系统建立的前提条件。

二、量化细分企业目标是实现战略目标的有力保障

企业有了战略规划,企业未来有了其战略发展的方向,那么目标则是指导企业各部门及个体活动的最终目的。目标在企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管理大师德鲁克认为:“并不是有了工作才有目标,而是相反,有了目标才能确定每个人的工作。”所以企业的使命和任务必须转化为目标。如果企业在某个领域没有目标,这个领域的工作必然被忽视,该领域的企业员工也会轻视自己的工作。

有管理人士认为,企业能否通过目标获得竞争优势,主要取决于企业目标陈述的贴切性和清晰性。他之所以强调目标的“贴切性”和“清晰性”,原因有二:其一,真正意义上的目标是企业整体的计划确立后,将其分解细化,落实到全体员工中去,使全体员工围绕着这个目标去工作。其二,目标的实现不是喊出来的,它还体现着企业对细节处理的能力。也就是如何把整体的目标细化分解,变成各个公司的具体目标,变成每个人的具体工作任务。这就是实施目标时细节管理的体现。

现实中,通过细分目标提高工作效率的企业有很多。青岛海尔集团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海尔企业管理的精髓之一,就是把任何一个总目标科学准确地细化分解。海尔细化分解组织目标是按“集团——本部——事业部——各职能部门——责任部门——个人”的方式层层展开的。在细分的过程中,量化每个目标管理的细节,即目标管理细节的量化。

做好目标细节的量化并不需要花太大的资本,关键在于企业能不能去做。企业必须用心做事,加快培养细节的量化意识,不断创新目标细节的量化制度。这样,才能使员工的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使产品和服务质量得到不断的改进。

三、建立战略执行系统是企业战略运作的核心

目前中国大部分公司的执行经理在企业的日常运营管理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缺乏有针对性的经营计划与预算,依靠老板的感觉打仗而不是靠脑子打仗;缺乏明确的岗位责任与职能分工,依靠老板的感觉用人而不是靠业绩用人;缺乏对经营过程的制度化管理,依靠老板的感觉经营而不是靠科学的管理经营;缺乏一套科学、有效的绩效考核方法,依靠老板的权威与亲情而不是靠制度和文化凝聚人。

要真正地提高企业的执行力,使企业的运营高效快捷,对市场的反应灵敏,企业就必须建立起一套强有力的独立执行系统—4r管理模式。4r系统的具体构成是:r1(ready-all)

—执行的计划与预算系统;r2(responsibility)—执行人的岗位职责系统;r3—(review)执行效果的检查系统和r4—(result)执行结果的考核系统。这是保障战略执行力有利的制度系统。只有这种制度建立好了,战略才能真正实现目标。具体内容如下:

1、执行的计划与预算系统

计划

与预算系统的目的是落实战略规划,它在执行系统中起到一个驱动的作用。具体的步骤如下:公司层制定年度规划目标,主要经营业绩指标及业绩的期望指标,并将指标分解到各个业务层面;业务层根据公司总体指导思想和要求制定年度预算规划;在年度计划下做详细的季度业务规划和月度业务规划;以公司层和业务层为单位进行,业务规划中最主要是生产、销售计划与关键成功措施两个部分;根据经营预算计划与关键措施,各业务层、销售点制定关键行动措施表、进度时间表及资源需求计划,将计划具体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上;根据经营预算目标编制财务预算,如经营管理财务费用、利润、资金需求预算、经营额收入预算等。

2、执行人的岗位职责系统

岗位职责系统的目的是“靠业绩用人而不是靠领导的感觉用人”,如何做到这一点,关键是强调岗位与业绩的关系,具体的步骤是:根据预算计划明确公司所需的关键岗位;设定关键岗位工作职务权限;明确部门岗位设置;各个部门设多少职位,什么职位,这些职位到底是干什么的;根据岗位评估进行岗位职责说明;明确业务层面的考核指标;明确各个岗位的考核指标;责任书签订:通过制度化明确双方的责任和义务。

3、执行效果的检查系统

业绩跟踪系统的目的是要做到以科学方法管理企业,而要做到这一点,关键是要做到事前管理,即建立周期性的总经理监督和指导体系。针对企业经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找出原因改进行动、优化管理。具体的内容和步骤是:业绩跟踪由总经理主持的月度质询、季度质询、半年、全年度质询四部分组成;质询业绩跟踪的内容不仅包括财务类的目录,同时也包括重要措施的完成情况,通过流程管理的办法事前了解和解决计划执行中遇到的问题,从而将部门和员工的关键行动措施纳入公司目标管理系统:“质询会”使业绩跟踪不只局限于“汇报工作”,更重要的是发现差距,找出原因,并提出提高业绩 ……此处隐藏11345个字……性的战略管理系统,适合于大型企业。

大型企业和小型企业在采取上述模式时在很多的方面是不同的。计划性模式的权力来源是管理者,企业家模式的权力来源是企业家;计划性模式的组织环境是可预测的和稳定的,企业家模式的组织环境是屈服的;计划性模式的组织所处阶段是大型的,企业家模式的组织所处阶段是年轻的或小型的,强有力的领导。另外计划性模式和企业家模式在决策动机、组织目标、决策的连续性、模式的灵活性、行动幅度和方向的明确性也有很大的不同。

[编辑]

影响战略管理系统设计的因素

战略管理的规范性研究:

在战略管理过程中,究竟需要一个战略管理系统具有多大程度的规范性,这是由许多因素所决定的。

一、斯坦纳认为,这些决定因素包括:

组织的规模、占主导地位的管理风格、企业环境和生产过程的复杂程度、企业面临问题的实质以及计划系统的目的等。表1-3列出了这些因素对战略管理系统规范性的影响方向。

从表1中可以看出:

其中一些因素可导致非常松散和欠规范的战略管理系统,而另一些因素造就出非常正式的战略管理系统。

设计一个合适的战略管理系统不仅是一个科学问题,而且也是一个艺术问题。

战略管理系统的规范性通常与两个因素有非常大的关系:

---企业的规模

---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

[编辑]

战略管理系统设计的模式

设计一个正规的战略管理系统,一般有下列四种模式可供选择:

1.自上而下的模式 这种模式最显著的特点:是企业的高层管理决定整个企业的经营方向,并对各个事业部或各个部门提出如何达到这一方向的具体指导。这样,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可以集中精力去思考经营方向,制定达到的战略目标和可以贯彻实施的战略。不足之处是,企业高层管理可能会因为没有经过深思熟虑,对下层各个部门或事业部不能给出详尽的指导;而且有可能由于指挥不当而打乱了企业目前所执行的计划。此外,各个事业部的管理人员也可能会感到这种自上而下的指导对他们是一种约束。

2.自下而上的模式 企业总部需要的信息有:

主要的机会与威胁;主要目标;实现目标的战略、关于销售额、利润额、所要达到的市场占有率以及资金需求等的数据;一定时期所需要的员工数量等。在各个事业部递交计划后,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对此加以检查与平衡,然后给予确认。这种模式的优点:是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对事业部没有具体的指导,这样各个事业部会感到计划中的约束较少,从而能够提出更加完善的战略计划;同时也给各个事业部提供了制定战略计划的学习机会。这种模式的不足之处是,有些习惯于自上而下指导方式的事业部管理人员会感到无所适从,从而影响企业战略计划的完整性。

3.上下结合的模式 所谓上下结合:是指在制定计划的过程中,不仅总部和各个事业部的直线管理人员经常联系和对话,而且总部和各个事业部的职能管理人员也参与计划制定活动。

--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对各个事业部提出指导原则,但这些指导原则是粗线条的,它允许各个事业部在制定它们自己的战略计划时有很大的自由度和灵活性。

--高层管理人员:在与事业部经理们的对话中确定出企业基本的战略目标和战略。

--企业总部与各个事业部的参谋辅助人员:在一起讨论制定计划手册中的变化,计划过程中所使用的数据等,并向经理人员推荐适当的战略。上下结合模式多为大型的分权制企业所采用,它的最大特点是可以产生较好的协调效果。从而,企业可以用较少的时间和精力形成更具有创造性计划。

4.小组计划模式这种模式是企业的总经理与其他高层管理人员组成一个计划小组,由总经理负责,定期地共同处理企业所面临的问题。这个小组的工作内容与成员构成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可以因企业所遇问题的不同而采取各异的措施。小型的集权制企业多乐于采用这种模式,有的大型的集权制企业也可能采取这种模式。在企业中,如果总经理与计划小组中的成员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这种模式可以有很大的成效。另一方面,如果总经理过分注意个人的权威并威胁着直线和职能管理人员,则不可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明茨博格(mintzberg)认为,一些企业,尤其是小型企业可能采取“企业家战略管理系统模式”(entrepreneurial mode)。

在这种模式中,对战略的评价是非常不规范的,凭直觉进行,并且在范围上是有限的。在另一极端,对战略的评价是一个范围广泛的、规范的和具有多层性的战略管理系统的一个部分。

这种战略管理系统模式被称为“计划性模式”(planning mode),它通常被大型企业所采用。处于上述两种极端模式之间的第三种战略管理系统就是“适应性模式”(adaptive mode)。在这种模式中,企业所鉴别出的和评价的替代战略方案,与当前战略有极大的相似性。一般说来,中型企业在相对稳定的环境中大都采取这种模式。

[编辑]

战略管理系统的建立

建立战略管理系统的第一步 , 是在企业各级管理人员中树立战略管理的思维和意识 , 进而建立上至最高管理层 , 下至海外基层营运单位的战略管理系统 , 制定包含目标确定、方案选择和评估、方案实施、 追踪和反馈、方案修改和目标达成等步骤的战略决策程序 , 并落实到企业的各级机构 , 结合激励机制保证程序的顺利实施。在执行过程中公司还要对管理人员进行设计战略规划和制定实施方法的培训。

战略管理是保证企业沿着正确的发展方向前进的系统工程 , 它指导经营、生产、财务管理和资本经营、研究发展、资源配置、人力资源发展、信息系统建设等专项企业管理工作的策略和战术的制定和执行 , 并促使管理系统按战略发展的需要不断升级。战略决策程序贯穿企业各级别、各专业 , 决策内容涉及企业的各项技术和管理工作。完备的决策系统对于内外部环境进行持续监控和动态分析 , 不但能使计划赶上变化 , 而且可以有效地进行前瞻性决策 , 管理变化 , 领导变化。

企业战略管理系统的建设是一项长期的、持续性的工作 , 在管理文化转变上要下大工夫 , 在决策系统的建设和决策程序的制定方面需要做深入细致的工作。 战略管理系统的建设不能以搞运动的方式进行 , 无计划、无目标 , 虎头蛇尾 ;没有决策系统和管理文化支撑的战略管理规划很可能流于表面文章 , 不能落实和执行 , 也难以根据经营环境的变化进行有效调整。因此 , 企业战略管理系统建设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管理层是否有战略管理的理念 , 是否有决心通过企业结构和工作系统的革新来实现这一理念。所以 , 理顺决策主体的内部关系 , 建立科学管理制度 , 保证决策层的领导素质是战略管理能否成功的关键。

默认推荐访问其他精彩内容:

从企业战略和运作战略的角度分析戴尔的超级供应链案例

公司化运作系统如何在企业落地

如何建立企业竞争情报系统

中国民营企业战略管理与运作十大要素分析

中国企业物流运作现状及发展战略探讨

《企业建立战略运作系统[此文共15796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Copyright © 2024 鹰瞰范文网 www.yincaa.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