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和特征。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要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这一论断包括两层涵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不发达的阶段,我们必须正视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这一阶段既不同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尚未奠定的过渡时期,也不同于已经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达阶段。社会主义初(请你支持:www.)级阶段,从我国50年代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至少需要上百年的时间。这是因为:
第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前提,决定我国社会主义发展必然要经历一个很长的初级阶段。
第二,我国的现实状况,决定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工业化程度不高。二是生产社会化程度比较低。三是生产商品化水平比较低。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重要意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逻辑起点,是解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的根本依据;也是我们党制定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政策的根本依据,是邓小平理论体系的重要基石。
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国目前最大的实际和基本国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对我们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也就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对于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正确判断,是我们党确立其基本路线的主要依据。解决这一矛盾就要求我们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党的基本路线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抓住了这一主要矛盾。
第二篇: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我们党所提出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强调: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谓“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是说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二是说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即生产力不发达、生产关系不成熟、上层建筑不完善的阶段。它是党的十三大报告所说“特指”的、邓小平所说“不够格”的社会主义。这是我们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是我们全部“立论的基础”。
本来,按照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基本设想,社会主义作为比资本主义更高级的社会形态,是在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基础上建立的,是生产力高度发达、工业化之后、彻底清除了封建主义残余的社会主义。但是,我国现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则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生产力落后的、工业化过程中的、封建主义残余较多的社会主义。二者存在重大差别。过去,我们长期忽视了这个差别,以为我国现阶段的社会主义与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社会主义是完全一样的,所以,就把马克思、恩格斯以及列宁关于未来社会的一些原则设想当作施工图纸拿到中国来硬套,结果,我们多走了不少弯路。回顾过去,那些超越阶段的“左”的错误几乎都同对马克思的社会主义思想的教条主义理解有关。
现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使我们在“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问题上豁然开朗了。我们认识到,我国现阶段的社会主义同马克思设想的社会主义在方向上是一致的,在体制制度方面也有相似之处,但是,它们的决定性基础——生产力水平、人民群众(包括干部)的基本素质等,差别很大。中国现阶段的社会主义与马克思的社会主义之间的关系,好比“爬山”:我们和马克思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奔向“山顶”即共产主义(其
第一阶段是社会主义)。但是,马克思是从“半山腰”出发,而且是“西山”(西方历史、文化背景),我们中国则是从“山脚下”出发,并且是“东山”。由于出发点不同,应当选择的道路或途径必会有所不同。不能把马克思从“半山腰”出发所设想的“路线图”,当作我们从“山脚下”出发应当采取的道路或途径。由此可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主要针对的是教条主义、本本主义,反对照抄照搬,要求我们一切从我国的特殊国情出发,大胆试验,大胆探索,采取更加灵活有效的方针和政策。这就使我们进一步弄清了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首要问题,使我们能够脚踏中国的大地来建设有生命力和吸引力的社会主义。
第三篇:浅议我国当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浅议我国当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怎么回事? 为什么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什么是社会主义?怎么论证?) 我国当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正确分析国情得出的科学论断。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1979年,叶剑英在国庆30周年讲话中初步表露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思想。1981年6月,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第一次明确指出“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是处于初级的阶段”。1987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三大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大会指出:正确认识我国社会现在所处的历史阶段,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首要问题,是我们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和政策的基本依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含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本身就是一个较长的历史阶段,完全消灭剥削阶级直至消灭阶级则更需时日,怎么可以把进入尚未完全消灭剥削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说成是开始进入已经消灭了阶级的"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了呢?如果可以这样说,那么,按照这一逻辑,我们不是也可以说,自打新中国建立我们就"进入"了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社会,只是还没有"建成"么?没有人可以阻止别人这样说,至于这样的说法和认识对不对,对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有什么好处,那就是另一回事了。中国坚持的是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社会主义道路。马克思主义要创新,但任何创新又必须与马克思主义保持逻辑上的一致。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定位而论,我们这里把它解释为马克思讲的"过渡时期"的一个比较初级的阶段,强调的正是其中的逻辑联系,而不是一个名词的字面意思。我们今天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理论,应当把主要精力放在发展马克思 ……此处隐藏5252个字……点,才能更好地制定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做好各项工作。■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需要注意处理好哪些重要问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是我们党制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路线的依据和前提。基本路线规定的奋斗目标是,实现富强、民主、文明(现在要加上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就是从不发达到中等发达、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初级阶段的历史全过程。在发展目标上,我们党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改变了过去那种追求跃进的思路,制定了“三步走”的战略:第一步解决人民生活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实现小康,第三步,达到中等发达水平。这实际上就是初级阶段的路径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发展总的说比较快速又比较平稳,一个根本的原因就是,我们的路线、政策和决策比较切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
回顾历史,观察现实,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制定路线、方针、政策,做好各项工作,要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全面发展的关系。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了摆脱贫穷落后状态,我们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决不能动摇。在发展的进程中,有时要着重解决这一方面的问题,有时要着重解决那一方面的问题,有时要强调这个理论观点,有时要强调那个理论观点,但是,决不能因此而在思想上、理论上、实践上动摇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一切工作都要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并为这个中心服务。改革开放以来,发生动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潮和主张,已经不是一次。这是经常要注意的一个问题。另一方面,又要注意推进社会的全面发展。只有社会的全面发展,才能更好地促进经济的发展。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党不断总结经验,研究新情况,认识和实践逐步推进。从强调两个文明建设一起抓,到提出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又提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这个问题在理论上和决策上已经得到比较好的解决。毋庸讳言,某些时候也发生过“唯gdp”现象,片面追求gdp的增长,而忽视了全面发展。这是值得记取的教训。
二是经济社会发展中“好”与“快”的关系。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的说,应当尽可能快地发展。尤其是在初级阶段起始的一段,我们处于贫穷的状态,经济总量和规模很小,综合国力不强,解决人民生活温饱问题的压力很大。在那样的具体条件下,强调发展的快速,是必须的。邓小平对1984年到1988年那五年的快速发展很赞赏,认为功劳不小。但就在那时,邓小平也一再强调,发展要讲质量,讲效益,不要有水分,其精神是,要把快与好统一起来。现在,党中央提出“又好又快”发展的方针。这既是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符合现实情况。建设现代化国家,我国属于后发型。同世界先进国家相比,近代中国落后了一大截。中华民族要振兴,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须加快发展。本世纪头二十年,是我国发展的
一个大的战略机遇期。我们必须抓住并用好这一战略机遇期,好中求快地发展。这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具有重大的意义。但是,正因为贫穷落后,也很容易出现急于求成的心态,在实践上,搞跃进式发展。自上世纪五十年代搞大跃进以来,几次出现冒进。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还出现经济过热,虽然“软着落”,但付出的代价也不小。吸取过去的教训,我们要慎言“跨越式发展”,慎言“率先实现”,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中好与快的关系。
三是积极把握发展不平衡的特点。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重要特点。在民主革命时期,我们党清醒地分析和把握了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特点,在反动统治力量比较薄弱的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蓄积革命力量,然后包围城市,取得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贫穷落后的基础上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应当充分重视和把握发展不平衡的特点。邓小平创造性地从战略上积极把握了这个特点。他提出的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主张,其重要依据,就是发展不平衡的特点。他进而提出:“沿海地区要加快对外开放,使这个拥有两亿人口的广大地带较快地先发展起来,从而带动内地更好地发展,这是一个事关大局的问题。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反过来,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的力量来帮助内地发展,这也是个大局。那时沿海也要服从这个大局。”(《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277-278页)鉴于东部地区经过二十年的快速发展,经济水平大大提高,实力大大增强的情况,在世纪之交,党中央适时地作出了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战略决策。六年多来,西部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明显加快。与此同时,党中央又提出“中部崛起”的战略,中部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也呈现出新的生机。
在对待发展与平衡的关系上,也存在这样一种认识:因为发展不平衡,只能慢慢来。这是一种消极对待不平衡的思维,是不可取的。
四是要善于处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矛盾。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矛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矛盾又有其特点。随着改革的深入发展,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等一系列方针的贯彻落实,社会呈现多元化状态,出现了多种利益关系;由于体制的弊端和制度不完善带来的社会不公;也由于人们对一些新的事物和新的生活方式还不习惯不适应,等等,就出现了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所谓“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这句话形象地反映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矛盾的状态、性质和特点。重视这些社会矛盾,实事求是地分析这些社会矛盾,成为制定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必须注意的问题。学会处理这些社会矛盾,是对我们党执政能力和行政能力的检验。
总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很快的历史阶段。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和建设,出现了许多新的情况和特点。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制定和执行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已经不只是不要超越阶段的问题,而是要及时掌握许多新的情况和特点。(作者系中共中央党校教授)
经典论断
“我们搞社会主义才几十年,还处在初级阶段。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选自《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79页
“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定规划。”
——选自《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252页
第五篇: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是什么?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为什么: 这一基本经济制度,适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的状况,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实践证明,它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必须坚持和完善这一基本经济制度。
怎么办:必须坚持和完善这一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保证各种所有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