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
当前位置:首页 > 论文范文

旧制度与大革命(精选多篇)

时间:2024-06-04 00:11:05
旧制度与大革命(精选多篇)[此文共12201字]

第一篇:旧制度与大革命

《旧制度与大革命》由托克维尔著。法国人为什么先要改革后要自由?为什么繁荣反而加速了大革命的到来?腐败何以在法国横行无忌?《旧制度与大革命》共分为三编二十五章,主要内容包括:大革命爆发之际,人们对它的不同评判、大革命的根本和终极目标,并非人们曾经认为的那样,要摧毁宗教权威和削弱政治权力等。 作者:(法国)托克维尔 译者:邢晓宇

托克维尔(1805-1859),法国著名政治思想家、历史学家。出身贵族世家,前期热心于政治,1838年出任众议院议员,1848年二月革命后参与制定第二共和国宪法,1849年一度出任外交部长。后对政治日益失望,从政治舞台上逐渐淡出,专心从事历史研究与著述。主要代表作:《论美国的民主》和《旧制度与大革命》。

邢晓宇,内蒙古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西南大学博士。主持或主研教育部、自治区和校级项目4项,发表论文近20篇,出版编著一部(参编),译著一部(译审)。主要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语用学、翻译等。

丛 书 名:

出 版 社: 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

isbn:9787515006352

出版时间:2014-01-01

版次:1

页数:208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购书联系人:李老师tel:18301**50qq:352513296

第二篇:旧制度与大革命

旧制度与大革命简介

《旧制度与大革命》(theoldregimeandthefrenchrevolution)在中国被中纪委书记王岐山推荐,引起热读,很大程度上与中国当下的改革处境有关。

这本书是法国历史学家亚历克西〃德〃托克维尔(alexisdetocqueville)的经典名著,原著出版于1856年,中文版1992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近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中纪委书记王岐山在主持听取专家学者对反腐败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的座谈会上说:“我们现在很多的学者看的是后资本主义时期的书,应该看一下前期的东西,希望大家看一下《旧制度与大革命》。”

中国的改革,我们常常听到“改革进了深水区”,“改革到了攻坚期”等说法,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所剩不多,改革导致了人们普遍对改革产生紧迫感乃至焦虑感。政治高层抛出“改革红利说”,似乎要坚定将改革进行到底的决心;同时政治高层公开推荐阅读《旧制度与大革命》,似乎担心改革不成功,反而引发革命。

托克维尔所说的旧制度下的法国,就是一个通过改革不断产生“红利”、不断改善法国人民生活的政府;同时却也是一个因为改革而不断引发难以满足的改革诉求,致使社会矛盾激化,最终走向革命的政府。改革可以产生红利,但改革本身绝不必然就是红利。怎样使改革之利最大化、改革之弊最小化,无疑是对执政者的执政水平与政治智慧的重大考验。

但是,在谈论“改革”时,非常有必要区分两种“改革”:一种是“革命前的改革”,一种是“革命后的改革”。简单地把中国当下的改革事业比附为法国旧制度下的改革,其实并不允当。有人把当下中国的改革与晚清政府推行的改革相提并论,显示了同样的思维错乱。实际上,中国的革命已经发生了,“新中国”已经建立了,当下中国的改革是革命后的改革,是新制度的自我完善。

该书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界说大革命的历史意蕴及其基本内容;第二部分分析大革命古老的、一般的原因;第三部分则分析大革命特殊的、较晚近的原因。它是托克维尔生前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本书,但它是一本未竟之作。显然,托克维尔在书中致力于发掘大革命的原因,但他更关心的问题——大革命的后果,却未及展开。不过,从他对拿破仑帝国与1848年革命的态度上,不难发现他对革命的后果并不满意。法国在大革命后出现的政体更迭与社会动荡,离他想望的一个自由的民主国家相距甚远。

对托克维尔而言,法国大革命本身只是此前一系列已经开始展开的趋向的最终完成而已。只不过,民主革命虽然把君主制推翻了,但真正的民主制并没有建立起来;民主革命使得平等观念深入人心,但在民主社会怎样保有自由,却成了更大的难题。

因此,真正值得中国读者关注和思考的是:大革命所创造的新制度如何不断获得自我完善?面对法国大革命造成的种种不良后果,托克维尔致力于探究民主社会中“自由的技艺”,这实质是“革命后的改革”所要面临的问题。

托克维尔最纠结最痛苦的莫过于,他意识到民主是一种出于天意的历史必然趋势,浩浩荡荡,无可阻挡,但他又想不到法国人如何在这种趋势下保持贵族式的自由。早先他曾认为美国民主比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对民主持有积极乐观的态度,但1848年爆发的民众情绪和急剧高涨的社会主义革命热潮,使得民主在法国呈现出新的面貌,这一面貌使托克维尔对民主感到恐惧。他在另一本著作《回忆录》(recollections)中说得尤其直白:“在思想上我倾向民主制度,但由于本能,我却是一个贵族——这就是说,我蔑视和惧怕群众。”这实际凸显了自由与民主之间所具有的张力。而此张力,本质上也就是“贵族制的自由”与“民主制的平等”之间的张力。托克维尔所热爱的自由,并非后来所说的“消极自由”,而是具有积极政治参与意味的共和主义的自由,是一种具有高贵男子气的政治德性,显示了人性本身的卓越,故而他所期待的民主社会,是一个贵族式的自由得以普遍化、公民普遍享有并实践政治自由与共和美德的社会。这种主张是因为,与民主相生相随的平等精神会对人性产生一种夷平化的效果,使人的品格趋于同质的平庸。然而,如果人性所具有的卓越光辉越来越黯淡,以致放弃了对于高贵事物的追求,又怎么可能有真正的自由呢?

虽然热爱贵族式的“自由”,但托克维尔同时也愿意承认,大革命的必然趋势是谁也无法抗拒的,不能因为革命后的不良后果而否定大革命本身的意义。正是大革命使“民主”成为唯一正当的现代政治,而革命后的制度建设、改革与自我完善,实际上也就是后来所说的民

主化之后的“民主巩固”问题。

法国大革命这一事件本身所经历的时间并不算长,但如果从大革命给法国与世界带来的深远影响看,我们甚至可以说,大革命仍然尚未终结。法国在大革命之后经历多次的政体更迭,帝制复辟与共和再造反复进行,直到1958年建立“法兰西第五共和国”才算告一段落。有一种说法是,1971年,当尼克松向周恩来询问对于法国大革命的看法时,周恩来淡淡地回答:“现在下结论还为时太早。”最近,时任美国国务卿的基辛格在他的新著《论中国》(onchina)中对此作了更正,认为周恩来所指的是1968年巴黎运动,但这岂非恰恰说明了1968年依然受到1789年精神的感召?

大革命推动产生了世界性的民主化潮流,直到今天,人们所呼吁的民主化改革,源头上仍与法国大革命构成精神性的关联。在法国大革命之后发生的 ……此处隐藏7804个字……>六、民众“搞革命”时的种种不适当的方式,其实都是政府教的

与托克维尔同时代的大多数思想家,包括今天的许多学者,都曾致力于批判法国大革命过程中的暴力、血腥以及对个人权利的藐视,等等。但很少有人能够像托克维尔那般,窥见到大革命过程中的这些暴力、血腥以及对个人权利的藐视,其实都源自政府多年的“教导”。托克维尔说:

“我掌握事实,所以敢说,……旧制度给大革命提供了它的许多形式,大革命只不过又加进了它的独特的残忍而已。”

托克维尔举了不少案例来说明这个问题,譬如:大革命时期,对私有财产的掠夺,一度达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托克维尔认为这种行为,与旧政权的“教导”有密切关系:

“路易十四以后的朝代中,政府每年都现身说法,告诉人民对私有财产应持轻视态度。18世纪下半叶,当公共工程尤其是筑路蔚然成风时,政府毫不犹豫地占有了筑路所需的所有土地,夷平了妨碍筑路的房屋。桥梁公路工程指挥从那时起,就像我们后来看到的那样,爱上了直线的几何美;他们非常仔细地避免沿着现存线路,现存线路若有一点弯曲,他们宁肯穿过无数不动产,也不愿绕一个小弯。在这种情况下被破坏或毁掉的财产总是迟迟得不到赔偿,赔偿费由政府随意规定,而且经常是分文不赔。……每个所有者都从切身经历中学会,当公共利益要求人们破坏个人权利时,个人权利是微不足道的。他们牢记这一理论,并把它应用于他人,为自己谋利。”

七、在革命过程中,追求自由要比追求平等更加重要

追求自由与平等是法国大革命的两大终极目标。革命者“不仅想建立民主的制度,而且要建立自由的制度;不仅要摧毁各种特权,而且要确认各种权利,使之神圣化”。尽管《人权宣言》里也将“自由”与“平等”并列,但托克维尔还是相当失望:“在为大革命作准备的所有思想感情中,严格意义上的公共自由思想与爱好是最后一个出现,也是第一个消失的。”

在革命的大潮中,“自由”之所以敌不过“平等”,法国在中央专制集权统治下长期缺乏公共自由,是一个重要的背景因素,但并不是主要因素。最主要的原因,正如托克维尔所说:“对于那些善于保持自由的人,自由常常带来财富;但有些时候,它暂时使人不能享受这类福利;在另些时候,只有专制制度能使人得到短暂的满足”——“自由”没有办法像“平等”那般,在革命的进程中随时给跟随的革命者以物质的鼓励(譬如均分财产、土地革命),所以,不光是法国大革命,放眼世界史,近代以来绝大多数的革命,都逃不脱“平等”凌驾于“自由”之上,甚至为了“平等”,不惜牺牲“自由”的命运——当革命为了实现“平等”而不得不借助“专制”的力量时,革命往往毫不考虑“自由”的感受,义无反顾地选择与“专制”结盟。

法国大革命的结局,显然是对这种“要平等不要自由”的革命模式的一种嘲讽。革命者陷入到一种“民主的专制”的泥潭,“只承认人民,没有其他贵族,除了贵族公务员;只有一个惟一的、拥有无限权力的政府,由它领导国家,保护个人”——国民作为一个整体拥有名义上的一切主权权利;而单一的国民却仍然没有摆脱被政府奴役的命运。最后,大革命偃旗息鼓,拿破仑的专制独裁从天而降,心灰意懒、精疲力竭的法国人也就此满足于在“一个主子下平等地生活”。

为什么法国大革命没有能够把“自由”坚持到底?托克维尔的理解是:“人们平时所热爱的自由,其实只出于对主子的痛恨”——当大革命摧枯拉朽般把旧王朝推翻,“主子”不再存在,“自由”也就被革命者抛弃了。所以,托克维尔留下了这样一句告诫:“谁在自由中寻求自由本身以外的其他东西,谁就只配受奴役。” 结语

1856年,《旧制度与大革命》出版时,托克维尔曾忧心忡忡地对他的妻子说道:“这本书的思想不会讨好任何人:正统保皇派会在这里看到一幅旧制度和王室的糟糕画像;虔诚的教徒……会看到一幅不利于教会的画像;革命家会看到一幅对革命的华丽外衣不感兴趣的画像;只有自由的朋友们爱读这本书,但其人数屈指可数。”

在该书的《前言》里,托克维尔又说:“我敢说,在(没有自由的民主社会)中是绝对见不到伟大的公民,尤其是伟大的人民的,而且我敢肯定,只要平等与专制结合在一起,心灵与精神的普遍水准便将永远不断地下降”——寻求“平等”的时候,千万不能忘记“自由”,或许正是托克维尔从法国大革命中所得到的最重要的启示。

第五篇:《旧制度与大革命》读后感

在矛盾与冲突中读法国大革命

——读《旧制度与大革命》有感

乍浦高级中学 盛嘉倩

读罢《旧制度与大革命》一书,有以下几点感想:

第一,本书结构清晰,视角非常有特点,全书分为三大卷:宏观卷、中观卷、微观卷,徐徐展开,从独特的视角剖析法国大革命。此外,让我印象深刻的一点是先设问再解问的手法。书中在介绍法国大革命之前提出了一个个引人深思的问题:“为什么大革命偏偏发生在苛政最轻的法国和经济最繁荣的路易十六时代,而不是另一个更加民不聊生的国家或者经济衰败的时代?为什么说法国大革命非大革命的创造,而是旧制度的体制?”然后通过后面的一章一章剖析出原因,让人有拨云见日、恍然大悟之感。

第二,本书巧妙地设计了几个矛盾冲突点。和戏剧一样,文学写作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也是矛盾与冲突。法国大革命正是这样充满了矛盾与冲突,具体表现为新与旧的冲突:新制度与旧体制、新思想与旧文化、新理论与就学说。书中有一句话说道:“理论的和善与行为的强暴形成对比,这是法国革命最奇怪的特征之一”。而导致这种和善与强暴的强烈对比的原因何在,书中解释道:由于法国大革命中控制舆论的知识分子充满理想主义精神,却严重脱离实际,当和善的理论在实际中效果不佳时,就产生了暴政,而他们领导下的法国民众愚昧地言听计从,连他们的暴政也拥护,就导致了和善的理论与强暴的行为的矛盾冲突。这点让人印象深刻。1789年的法兰西,一个新的社会的大厦是用旧制度的瓦砾建造起来的。

第三,关于法兰西人民对自由的追求。自由两字,说来简单,看似就在每个人身边,但真正能够拥有的人可以说是几乎没有。一切美好的事物都美不过自由,只有自由才是人类社会中种种弊端的天然克星,只有自由才能让社会不至于沿着斜坡一路堕落,只有自由才能让人们摆脱对金钱的崇拜,摆脱毫无价值的琐事,让人们意识到祖国近在咫尺又高于一切,因为在体制下,能给你自由的就是祖国。关于自由,本书微观卷第三章中做了详细解说,为何要自由,何时要自由,都进行了论述。

第四,从高中历史教学的角度出发,一般对法国大革命的印象就是:从1789年群众冲破巴士底狱开始,有过五次共和,我们一般以第一、二、三……共和国来区分记忆法国人的革命成果。分分合合、起起落落的次数之多之频繁,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包括学生的学习记忆中,难度比较大。而本书弱化了这些记忆性的东西,专注于研究法国大革命在体制上、精神上、文化上的有所贯穿性的元素,独特的视角给高中教学开启了新思路,也许我们应该尝试弱化对革命史实的死记硬背,强化法国大革命留给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

以上几点是我读了《旧制度与大革命》一书之后的感想。这确实是一本值得人一读再读的书。

《旧制度与大革命(精选多篇)[此文共12201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Copyright © 2024 鹰瞰范文网 www.yincaa.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