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资源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资源

《世界洋流的分布与影响》教材分析

时间:2024-10-04 23:35:40
《世界洋流的分布与影响》教材分析[此文共3361字]

《世界洋流的分布与影响》教材分析

大家好,我是**,今天分析的是选择性必修1第四章第二节《世界洋流的分布与影响》,对应本节的课标要求为:运用世界洋流分布图说明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并举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好人类活动的影响。

与本节内容有直接关联的是必修1第五章第二节《海水的性质和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已经从盐度、温度、密度三个方面介绍了海水的性质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海水的运动形式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提及了洋流的概念、寒暖流分类及对气候的影响进行了简单的叙述。因此,本节在原2004版本的基础上将原来洋流的概念、寒暖流分类、促进热量交换等不再重复,增加了“活动”小栏目和新的“阅读”材料,为老师们的课堂活动提供素材,以及一些语句的描述进行了调整。

例如:关于洋流的概念,2004版必修1中的表述为“海洋表层海水大规模的沿着一定方向有规律地运动”,2019版必修1中表述为“海水沿着一定方向有规律的大规模流动”。减少了“表层”的限定,洋流的表现范围更大了,比如本节后面的关于“热盐环流”的内容,如果按照旧的概念就不能算洋流了,但是把洋流的概念中对“表层”的限定去掉之后,更大范围的海水流动都属于洋流了,也更加接近了客观实际。

2019版在关于世界洋流的分布中第二点表述为“北纬45°-70°”比原来的“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范围要小而具体了。

洋流对气候的影响中,调整为“北大西洋暖流是欧洲西部形成温暖多雨的温带海洋性气候的重要原因之一”,增加了“重要原因之一”。

另外,新旧版本中的图也有所调整,“世界洋流的分布”和“世界著名渔场的分布”增加了七大洲的名称,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区域认知。

首先,课前的“探索”栏目。这个材料并不是新的材料,是2017版的阅读材料,但是增加了问题,老师们可以将它应用与课前导入环节,有利于激发学生对洋流的兴趣,也可以利用这个案例学习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让学生体会到洋流在生活中是真实存在的,并且对人类活动产生着影响,提升学生的综合思维,建立人地协调观的核心素养。

正文部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洋流的分类;2.世界洋流的分布;3.洋流对自然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一部分,洋流的分类。

教材正文的最开始从三种海水运动形式——波浪、潮汐、洋流说起,能够把必修部分的知识与本节所学内容连接起来,形成自然的过渡。点明洋流对自然地理环境影响显著,也为第三部分“洋流对自然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的学习和总结做好铺垫。

关于洋流形成的三个影响因素新旧教材没有变动,个人观点是,三个影响因素更多的影响表层的洋流,而深层洋流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如温度、盐度),老师们可以启发学生做出思考,锻炼学生的思维拓展能力。

老师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已知知识,按性质洋流可以分为暖流与寒流,那么按照成因分类,又可以分为风海流、密度流和补偿流。

风海流的形成可以利用“盛行风是洋流形成的主要动力”这句话作为衔接,同时学生也很好理解风海流主要为表层洋流。

关于密度流需要和学生解释清楚表层海水从海水水位高的海域流向海水水位低的海域,即从密度低的海域流向密度高的海域,而底层海水从密度高的海域流向密度低的海域,否则学生会产生疑问。联系本节教材最后一个活动“观察分析热盐环流”中,提到了“深层洋流是由海水密度的差异所驱动的”,这其实与表层因海面倾斜形成的洋流方向是相反的。

密度流流动方向差异原理涉及到不同高度海水的压力、地转偏向力等,虽然表面看表层和深层的密度流是相反的,但是其实内在的原理是一致的。对于高中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当然很多物理基础很好的学生也是能够理解的,老师们也可以借助一些实验的视频来帮助学生理解。

补偿流的理解难度不大,建议老师们利用垂直补偿流来帮助学生建立对洋流认知的立体化,即不要认为洋流仅停留在表层或平面,它应该是表层和深层、水平和垂直多方向的。

教材还强调洋流形成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可以举例说明,比如千岛寒流既有补偿北太平洋暖流向东运动,导致日本东部海水减少,从千岛群岛来的大规模海水有补偿流的性质,而其中也有风(极地东风带)的影响,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它也风海流的性质。这也是在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

第二部分,世界洋流的分布。教材介绍了不同纬度不同海区的四大洋流系统。

第一点具体阐述了以副热带海区为中心的反气旋型大洋环流的形成,这部分内容与2004版基本没有变动,老师们可以联系地球上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气旋和反气旋的知识,把大气环流和大洋环流结合起来,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洋流的分布规律和成因。

第二点除纬度范围表述更加具体外,对气旋型大洋环流的形成也分析的很清楚。

将原来的“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改为“北纬45°-70°”,范围要小了,那么北纬70°以北的北冰洋就不在此环流范围里面了。北极地区不同于南极,形成的洋流在北冰洋内的环流老师们可以作为学生探究的内容,拓展学生的思维。

第三点也是和2004版相比有变化的地方,由单一的西风漂流变为两圈环流组成的绕极环流,除此以外还需要注意给学生解释清楚“海水的辐散带引起深层海水上升”,也就解释清楚了南北半球西风漂流寒暖流性质不同的原因。

第四点的基本没有变化,结合南亚季风相关知识帮助学生理解。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落实对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的认识,教材还特别设计了“认识洋流分布规律”的活动,可以组织学生在地球仪上标注洋流,并通过小组合作填写表格来进行总结,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和区域认知的核心素养。

阅读材料“富兰克林绘制墨西哥湾暖流图”,以及“探索”都涉及到启发学生思考对地理问题的研究方法,这其实是在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第三部分,洋流对自然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对比必修内容,本节对洋流的影响描述的更加详细、层次分明。

对气候的影响进行了语句调整,增加了“重要原因之一”,肯定了欧洲西部的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形成首先是中纬西风带的影响,北大西洋暖流在这里是对欧洲西部的气候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而非决定性的。这样的表述更加科学、严谨了。老师们可以结合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分布图加强学生对洋流影响气候的理解,而气候和地形是影响自然地理环境的最主要因素,呼应教材正文最开始“洋流对自然地理环境影响显著”的铺垫。而这里又为下一节“海-气相互作用”做了铺垫,相信通过学习洋流对气候的影响也会帮助学生理解“海-气”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

另外,这里还新增加了一幅图“墨西哥湾暖流”,利用红外线度确定海面温度,让学生对洋流的认识更加形象,也可以与富兰克林的研究方法进行对比体会技术手段对人类科技进步的巨大贡献。

关于教材的变化,我还有一点小小的体会,就是更加突出了洋流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我想这种变化的大背景有国内外对气候变化的关注、国家层面对海洋地理的重视等,都体现出了对人地关系的认识更加重视和深入了,这其实就是对学生的人地协调观潜移默化培养。

对海洋生物资源分布的影响,除原有的寒暖流交汇海区形成较大渔场外,增加了“寒暖流交汇处是鱼类游动的壁障”,需要给学生解释清楚含义。寒暖流交汇可产生“壁障”,就好像冷暖气团相遇形成准静止锋一样,寒暖流交汇处洋流流速受到极大抑制,几乎停滞不前。对于习惯于随洋流游动的鱼群来说,寒暖流交汇处简直就像一堵阻止其前行的墙。

对航海和污染的影响,分别单独列出了与气候和海洋生物资源并列的标题,层次更加合理清晰。其中航海的部分增加了冰山对航海的影响,老师们也可以借助一些资料如电影《泰坦尼克号》帮助学生感受洋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对污染的影响可以补充福岛核泄漏事件相关资料。

老师们经验丰富,补充的相关资料也适应各自教学实际,但都能体现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影响的辩证关系,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综合思维的核心素养。

关于“热盐环流”,这是新增加的活动和材料,需要给学生解释清楚图中的环流颜色并不表示寒暖流,而是表层和深层海水流动的方向。北大西洋暖流将低纬度的热量源源不断地向中高纬度输送。并在此过程中,温度下降,密度升高,海水变得更“重”,于是就在大西洋的高纬度地区下沉到了大洋深处,这些下沉的海水转而掉头向南流动,经过南极大陆附近时接受南极底层海水补充之后,继续向北运动分别进入印度洋和太平洋,同时表层水的补偿作用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表层水流向北大西洋,完成一个循环。热盐环流实现了全球尺度的热量交换,和表层洋流相比它的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都要大得多,对维持全球气候的稳定有着重要作用。我觉得热盐环流其实正是“海-气”关系的最好说明,帮助学生了解热盐环流,为后续知识打好基础。

另外,关于热盐环流我也有一些不太明白的地方,比如说到深层的海水流动是到达了什么样的深度?深层海水的流动是集中在某个位置吗?相信学生们也会产生类似的疑问,甚至更多,我也会继续查找资料把疑问弄清楚,也欢迎老师们帮我解释清楚,帮助我进步!

此外,教材课后还安排了案例研究《黑潮》和作业题,老师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和材料,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提升素养,帮助学生认识海洋在自然地理环境中的重要性,提升学生保护海洋环境和维护海洋权益的意识。

以上就是我对本节教材的一些粗浅的认识,感谢教研员**老师的帮助和指导,希望各位老师不吝赐教,感谢聆听!

《《世界洋流的分布与影响》教材分析[此文共3361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Copyright © 2024 鹰瞰范文网 www.yincaa.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