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读准“帝国主义列强、租界、衣衫褴褛、耀武扬威、铿锵有力、惩处 ”字音,结合背景理解“租界”,会认并理解“崛起”,会写“惩”。
2. 整体把握课文结构,知道课文写了哪几件事。
3、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人物的情感。
4. 理解周恩来立志的原因,找到并通过朗读体会“中华不振”的表现。 教学重点:了解周恩来立志的原因,朗读体会“中华不振”的表现。
教学难点: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体会“中华不振”。
教学过程:
一、介绍作者,引入新课:
1、 教师出示诗句:大江歌罢掉头东,邃(suì)密群(内容来源好 范文网:wwW.)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
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学生朗读。
2、同学们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周恩来)对周恩来你有哪些了解呢?(学
生畅谈,课前预习了解,如留学日本、法国,担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早期领导人,第一人总理……)
3、周恩来在他年少就立下了远大的志向,所以后来他才成长为的早期领导人,
成长为新中国的第一任总理。
今天,就让我们来走进周恩来,去了解他少年时代的故事。看老师写课题。(板书课题)引导理解“崛”的意思——崛起、兴起,“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意思就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兴起而读书。齐读课题。(生齐读)
二、初读课文,把握内容
1、检查朗读,读准字音。
课文读完了,相信这些词你们也会了,看大屏幕(ppt投影),来,谁会读? 帝国主义列强,租界(讲解租界)
衣衫褴褛,耀武扬威(读到衣衫褴褛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铿锵有力(声音响亮,读出节奏。请铿锵有力地读这个词)
惩处(注意cheng第二声后鼻音,chu第三声多音字) 出示句子讲惩处放进句子里读。
3、下面把生字词放到课文中。默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哪几件事?哪几个自然段写的是一件事?(生汇报)
三、默读课文,理解“中华不振”
1、读了课文,谁来说一说,周恩来为什么立下了这样的志向? (生谈)引导学生说出——“中华不振”
(板书:中华不振)正是因为中华不振,所以周恩来才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
2、同学们,课文中的哪些地方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华不振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你感受到中华不振的地方,在旁边空白处做批注。
3、课文又读了一遍,现在谁来读读你画的句子?从课文哪些地方你感受到了中华不振?(重点指导第八自然段)
(1)(ppt投影第八自然段)现在就请你轻声读一读,边读边想象画面。 (生自由读)
(2)透过字里行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怎样的画面?有什么感受?
(生谈)衣衫褴褛的妇女在哭诉,大个子洋人得意洋洋……
a、学生抓“衣衫褴褛”和“得意洋洋”这两个词的意思来想象画面,感受“中华不振”。
b、当时妇女所在的租借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引导学生联系第七自然段租借的繁华场面来体会“中华不振”。
“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yà)死了,她原指望中
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
a、学生抓关联词“不但不”和“反而”体会当时中国政府懦弱无能的情况下, 中国巡警仗势欺人,进一步感受“中华不振”。 b、(生读,师范读,生读)
除了可怜的妇女,可恨的洋人,你还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愤怒的语气)“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3)、此时,紧握拳头的你最想做什么?(生谈)
是的,我们一定要惩处他。让我们一起来写写这个“惩”字。(一撇愤,一撇怒,一竖恨,公正和在?但我们只能把对洋人的恨,对妇女的同情放在心里。) 读读这个字。(生读)
该不该惩处?想不想惩处?(想)敢不敢惩处?(不敢)
因为不敢惩处,围观的人都(握着拳头),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孩子们,让我们走进百年之前的中国,感受中华不振的屈辱。 播放ppt,简介。(2分钟) (4)教师总结:
导致这件事情产生的最根本原因就是中华不振。 现在你明白伯父说的那句话的意思了吗?
(ppt出示)“为什么?中华不振啊!”伯父叹了口气,没有再说什么? 当时在场的周恩来明白了吗?所以在他心里深深地立下了一个伟大的志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四、拓展阅读,深化感悟
1、刚才我们用什么方法来学习课文? (边读边想象画面,结合时代背景)
2、下面用这两个画面默读下面这段文字,在空白处做批注。
华人与狗不准入内
1868年,上海的租界当局建了一个外滩公园。公园建成后,租界当局就派巡警在公园门口看守,不准中国人入内。一天,虹口医院的几位医生想进入公园游玩,却被巡警强硬阻挡,不准他们进入。为此,他们向上海的租界当局提出抗议。几天后,租界当局回了一封信,只见上面冷冷地写道:“我们并不认为中国人有进入公园的权利。”许多中国人被激怒了,他们联名写信向租界当局提出抗议,反对洋人对中国人的歧视政策,但上海的租界当局根本不把中国人的抗议放在眼里,依然强硬地答复“不准备给予中国人这项权利。”没有多
久,在上海外滩公园的门口,竟然挂出了这样一块刺目的牌子:“华人与狗不准入内!”3、学生谈谈感受。
五、全课小结,布置思考
从租界回来以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12岁那年的沉思决定了周恩来一生的道路。他会沉思些什么呢?课下写一些,我们下节课来交流。
第二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16个字。正确读写部分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抓住重点词句、发挥想象,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齐读课题,解题:“崛起”是兴起的意思。“之”,的。指名说说题目的意思。这句话是谁说的?清晰而坚定读课题,用铿锵有力的语气再读。
二、检查预习,理清思路。(初读)
课前老师布置大家对课文进行了预习,首先我们来交流一下你的收获。
1、出示词语,自读词语:伯父 租界 模 ……此处隐藏5948个字……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境导入
1、师:同学们,有这样一个人,在飞机遇险的时候,不顾个人安危毅然把自己的伞包送给一个小女孩,你知道他是谁吗?有这样一个人,不仅全中国的人爱戴他,全世界的人也爱他,在他逝世的时候,联合国为他降半旗表哀悼之情,你知道他是谁吗?有这样一个人,他在12岁时就说出了一句令所有人都喝彩的一句话,你知道他是谁吗?
2、生齐读课题,谈谈对课文题目的理解。师做点拨:“崛”是兴起的意思,“之”是“的”的意思。
(二)感知文本
1、借助汉语拼音朗读课文,提出自学要求:
在初读课文时,要求:
一、要求学生借助汉语拼音拼读生字,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的方式理解词语意思,把课文读通顺,读准确。
二、观察田字格中的字,想想:怎么记住它最容易。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师做有针对性的指导,如:“嚷”读后鼻音,“惩处”中“惩”读二声,“处”读三声,“范”是上下结构不能写成左右结构,“巡”
中的撇点不能写成半圆。
2、生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本文围绕着少年周恩来写了哪几件事?并找出相关段落。
引导生以“地点、人物、事件”为线索进行概括,通过生生交流,师生互动,理清课文结构,明确:
本文围绕着少年周恩来写了三件事:
1、周恩来来到沈阳,与伯父的对话(1~6)。
2、周恩来在租界里亲眼目睹妇女受人欺凌却无处说理(7~8)。
3、周恩来在修身课上,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
(三)探究脉络
1、初步探究,找切入点:
问题:周恩来为什么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志向?文中的哪个词最能体现?这个词在文中出现几次?
学生通过自己读课文,找出本文的关键词“中华不振”,在文中出现2次,进而引导生划出句子.
2、比较阅读,交流发现:让生反复阅读两个句子,比较两处出现的“中华不振”有什么不同,然后在班上交流自己的发现,通过仔细比较阅读会发现:第一次的“中华不振”是由伯父告诉周恩来的,第二次的“中华不振”是由周恩来自己亲身体会到的。
3、默读课文,交流感受:通过让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感受:文中的哪些句子能让你感受到“中华不振”?划出相关句子,然后在班上交流感受,通过交流,有的同学会说:我从伯父的话语中能感受,有的会说:从妇女的哭诉中感受。
(四)精读体验
1、角色朗读,把握情感:请同学们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第一部分,根据自己的理解,把握人物说话时的语气,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角色朗读,对学生读得不到位的地方,师给予及时的指导:例如,当读到“为什么?那又是为什么呢?”这句时,要引导学生读出周恩来不解、追问的语气,体现他对这些事情的关注;读到“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外国人却可以,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这句话时,要引导学生读出疑惑不解的语气,体现周恩来在疑惑中不断地追问和思考。
2、发挥想象,深入体会:请生朗读课文第二部分,边读边想象:当时那位妇女是怎样哭诉的?中国巡警是怎样训斥她的?站在一旁的洋人会说些什么?联系人物当时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切身体会“中华不振”的悲哀。
(五)再读体验
1、请学生朗读(9~16)自然段,思考:周恩来亲眼目睹了“中华不振”的事实之后,他做了什么?——引导生抓住关键词“沉思”
2、交流体会:从“沉思”一词中,你读到了什么?这一问题的设置,关键是让生体会到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并非一时冲动,而是经过充分思考的,他的志向异常坚定,以后也不会有丝毫动摇,引导生抓住“清晰而坚定”进一步体会。
3、结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请同学们想象: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什么?让生写一写自己感受到的少年周恩来的内心世界,然后在班上进行交流。
4、比较阅读,思考周恩来读书的目的与其他同学读书的目的有何不同?通过生自己的比较、体会,引导生明白:为明理、为做官、为吃饭而读书,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生活需求;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则是把个人的学习与民族的振兴联系起来,进而感受到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抱负。
(六)畅谈感想
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想想自己读书是为了什么,在相互交流中提高认识,升华情感。
(七)练笔实践
让学生回忆自己的成长经历,通过阅读、写信等多种渠道,了解别人“成长的故事”,可以了解名人的成长故事,也可以了解熟悉的亲人或小伙伴的成长故事。然后用讲故事、写文章的方式,展示学习的收获。
第五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中卫中心校“优质课堂”过程性资料: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年级:四年级科目:语文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重点词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联系背景领会课文内容。。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重点:感悟周恩来的爱国热情。
难点:培养学生爱国热情。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教法与学法:
教法:讲解背景,引导学文。学法:读议结合,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聚焦“中华不振”
1、出示课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师:在课文中有一个词和课题中“中华崛起”的意思正好相反,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找到这个词,圈出来。
3、据生答板——中华不振!
二、感受“中华不振”
1、自由读课文7、8自然段,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中华不振”,作上记号。
2、交流反馈:
5、补充材料(华人与狗不准入内)
三、立志“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1、走进周恩来的内心里,完成导航题。
2、交流反馈学生的写话。
3、体会“有志者当效周生”这句话的意思。
5、课堂总结
板书:
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中华不振振兴中华
作课人:中卫完小
推荐其他精彩范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教学设计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