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从2021年12月,中国儿童中心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在北京共同发布了《儿童蓝皮书:中国儿童发展报告(2021)》(以下简称“儿童蓝皮书”)中,所得相关内容作为出发点,从三个方面论述如何提高学生的情绪调节能力。
关键词:学生情绪调节能力 培养
1.前言
2021年12月,中国儿童中心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在北京共同发布了《儿童蓝皮书:中国儿童发展报告(2021)》(以下简称“儿童蓝皮书”)。此次的儿童蓝皮书是中国儿童中心发布的第四本儿童蓝皮书。该报告指出:近年来中国儿童健康水平不断提升,且有稳定提升的趋势,同时,健康管理政策推动作用明显。但令人担忧的是,儿童心理健康等问题日益严重,需要特别注意。
针对儿童心理健康问题,蓝皮书指出:众所周知,由于社会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而引起的家庭结构和功能的改变,比如父母离婚、高龄二胎问题、农村留守儿童增多等等,再加上社会环境的改变,比如社交媒体的强势兴起,儿童和青少年网络成瘾、网络欺凌等问题,都影响着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父母不正确和不恰当的教育方式、繁重的学业压力、升学的竞争压力及校园欺凌、复杂多变的网络环境给青少年带来了不同程度的紧张、刺激和心理压力。
在这种情况下,非自杀性自伤、自杀行为、情绪困扰、厌学、逃学、辍学等问题在儿童和青少年中屡见不鲜,儿童和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也因此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
2018年《中国青年发展报告》显示,中国17岁以下儿童青少年中,有约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和行为问题的困扰。
因此,学生情绪调节能力的培养就显得非常重要了。接下来,我将从三个大的方面来谈谈如何提高学生的情绪调节能力。
2.社会、学校、和家庭要创设有安全感的环境
2.1学生情绪问题的根源
我们常常会以一种朴素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哲学观来看待问题。以学生情绪问题为例,我们会认为,学生情绪出了问题,那么就别让他们情绪出问题就好了。顺着这个思路,我们常常会制造更大的麻烦,以及会让我们蒙蔽双眼,学生的情绪问题很可能只是更大系统的“替罪羊”。
从儿童蓝皮书的简报可以看出,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的出现,很大程度是因为社会系统、学校系统和家庭系统出现了更大的问题。当今中国,社会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整个社会充斥着一种不安感和焦虑感,大人们的压力与日俱增。大人们会自觉不自觉地将这种压力与淘汰性的底层认知传递给孩子(踢猫效应)。比如,父亲回到家中,刚看到正在玩耍的四岁的孩子就大吼:“你怎么还在玩?!还不快去学英语?你这么不努力,长大该怎么办?”在这个场景中,父亲在无意识中把自己在社会竞争中面临的压力下放到了孩子身上,并且孩子会习得“放松和玩耍是不对的”,“这个社会是残酷的,不努力就会被淘汰”这样的观念。而这种不能放松,必须时刻努力,否则就会被淘汰的认知是造成焦虑的一大原因。而这种原因的根源就来源于社会的激烈竞争。同样的,类似的情境也在学校不断重演。老师们面对学校层面不断下方的成绩压力和各种考核压力,也会在自觉或者不自觉地把自己的压力下放,逼着学生按照自己的要求来学习和生活。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在家中和学校中都无法放松下来,每天活在压力和焦虑当中,情绪自然会出现问题,而且也很难得到释放。
2.2建设好双缓冲器模型
日本学生在上世纪90年代也大量出现情绪问题,自杀、自伤现象日益加重。后来学界和教育界提出了“双缓冲器模型”,情况得以好转。所谓双缓冲器,指的是“家庭缓冲系统”和“学校缓冲系统”。当孩子出现情绪问题时,他们在家中和学校里是可以得到有效的帮助的,他们是能够被理解和被接纳的,而不是被指责和被继续批评的。而学校和家庭要能够有效建立这样的缓冲系统,需要更大的社会层面的改善,我们社会需要更包容,需要更少淘汰性的制度。
3.教师情绪调节能力的提高
“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雅斯贝尔斯在他1977年出版的《什么是教育》》一书中如是说到。借用这句话,要想培养学生的情绪调节能力,教师要有这样的认识:必须先提高自身的情绪调节能力,才有可能去帮助学生提升自己的情绪调节能力。
当今社会生活压力重大,作为一名成年人,教师本身就已经承担着很重的生活压力,而目前社会各界有意识或无意识又把社会问题的解决寄托在学校里,导致教师的任务变得繁重,除了教学,还要承担很多额外的工作。在这种双重夹击下,教师本身就积压了很多情绪,自身状态得不到放松,很难真的去帮助学生认知自己的情绪,看到自己的情绪和接纳他们的情绪。另一方面,大部分教师成长的过程中缺少社会情感学习,对情绪的了解和认知不深刻和不系统,因此对待学生的情绪问题也束手无策。因此,教师要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弥补自身情绪调节能力的不足,才能真正地帮助学生。
社会和学校要提供多种渠道帮助教师建立良好的情绪认知和调节能力,比如情绪互助团体,系统的培训课程,个体心理咨询等等途径。这些方式方法可以很好地帮助教师提升自己的情绪调节能力,继而向下输出,惠及学生群体,这是很重要的一步。
4. 推进社会情感学习
4.1社会情感学习的必要性和效果
为了提升基础教育质量和促进学生适应21世纪学习、生活以及未来工作,近20年来,不少国家开展了社会情感学习。社会情感学习是一种重要的教育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活动,也是当下体现中国基础教育发展方式转变、促进教育内涵发展、提升学生全面发展质量的重要途径。社会情感学习是儿童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量研究表明,社会情感技能是可以教授和学习的。社会情感技能对学生的学业表现、社会性发展、心理健康和情绪调节有着积极的作用,是他们在学校以及未来的社会生活中取得成功的关键。因此,在学校和家庭中推进社会情感学习,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的情绪调节能力。
为了让社会情感学习项目在学校中得到有效的实施,我们需要提升校长的领导力、发展教师的专业能力、实施有效的教学、创设支持性的学校氛围以及在家庭中运用社会情感学习。这些变革的实施者——学校校长、教师和家长则需要坚实的理论支持以及具体、可操作的实践指导。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与教育部于2011年引入社会情感学习项目,随后在贵州、云南、重庆、广西和新疆五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五个县开展了试点工作。十年来,该项目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4.2情绪四象限与情绪角
为了配合社会情感学习,我们需要教授孩子情绪四象限的有关知识和在班级设立情绪角。
情绪四象限,指的是根据身体活力和心情好坏两个横纵坐标,把情绪分成四个板块。四个板块用四种颜色代表。黄色代表兴奋等情绪,提示我们需要暂停一会儿;红色代表愤怒等情绪,提示我们需要停止下来进行平复;蓝色代表忧郁等情绪,提示我们需要自我安慰和自我修复,提升活力;绿色代表平静等情绪,是我们期望达到的情绪目标。利用课堂时间,教授学生情绪四象限的知识,从而帮助他们了解自己的情绪,并且知道如何行动,可以每个人都做一个卡片随身带着。在班级的墙上也贴上情绪四象限的海报,方便学生随时查看和起到提醒的作用。
在班级里空出一个位置,放置一个小帐篷,作为情绪角来使用。这样的一个设置传达出来这样一种信息:你是可以有情绪的,也是可以被接纳的,同时情绪也是可以平复的。学生有情绪时,可以到小帐篷里待一会儿。这样一个密闭的空间会让学生觉得安全,有了安全感作为基础,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也会自行理解自己的情绪,并且慢慢平复下来。
4.3导师制
充分利用教师资源,为班级学生配备导师。导师负责学生的日常情绪困扰。当学生有情绪困扰时,学生可以直接找导师倾诉,让学生得到及时且直接的帮助。每天可以利用放学前二十分钟的时间,导师带领自己的学生一起围坐在一起,创设一个平等且安全的对话环境,让学生畅所欲言,聊聊自己的情绪困扰,会让他们得到很大的帮助。
5.学习认知行为技术
5.1认知行为技术的定义
认知行为治疗是心理咨询中常用的技术之一。大量研究表明,认知行为技术对提高个人的情绪调节有非常好的效果。认知行为治疗认为:人的情绪来源于对事件的认知,而非事情本身。换句话说,“你看到的世界,就是你内心的样子。”
认知行为技术在教学中运用的主要着眼点是通过调整学生认知,改变他们对人或对事的看法与态度来达到改善他们心态的目的。
5.2 ABC理论
认知行为治疗的核心理论是ABC理论。A指的是与情感有关系的事件,即activating events;B指的是信念或想法,即Beliefs。它包括理性和非理性的信念或想法。C指的是与事件有关的情感反应结果,即Consequences和行为反应。
大部分人通常会认为,事件A,即activating events会直接引起反应C,即Consequences。可是事实上并非如此,在A与C之间有B这个中介因素。A对于学生个体的意义或是否引起反应受B的影响,即受人们的认知态度,信念决定。举例来说,对于考试不及格这件事,有的孩子非常沮丧,觉得自己糟糕透了;有的孩子无所谓;还有的孩子觉得这是一件好事,可以检测自身能力的不足,在之后可以弥补不足。“考试不及格”是事件A,但不同的学生却有不同的结果C,原因就在于他们对待同一事件的想法不同。
5.3自动思维
当我们遇到事情时,脑海里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想法,这些想法像是自动蹦出来的一样。这样的想法就叫自动思维。举个例子,一个学生被教师批评上课不够专心,立马感到很生气,勃然大怒,拍桌子,和老师顶嘴。在被老师批评和勃然大怒后顶嘴之间有一个可能的想法是:老师批评我,他是故意的,我被冤枉了,他是坏人,我要还击回去。
其实自动思维并没有好坏之分,但有适应和不适应之分。像刚刚举的例子,就是不适应的自动思维,需要纠正。不适应的自动思维也可以称为认知歪曲。每个人都犯过认知歪曲的错误。重要的是识别并且对它们进行纠正。
5.4常见的认知歪曲。
主观臆想,即缺乏根据的主观的武断推测。比如一个学生因为迟到,便推测全班同学都在心里骂他。
一叶障目,不顾整体的背景,不从宏观视角考虑问题,只根据细节或者一时的表现而做出结论。比如一个学生因为坐姿不正被老师批评了一次,事后就一只想着自己被老师批评了,自己是个坏学生,而看不到自己绝大部分时间是做得很好的。
乱贴标签,片面的把自己或别人公式化。例如某一学生把朋友的坏情绪归于自己,认为是自己的某个行为导致了朋友的坏情绪,从而感到十分愧疚。
非此即彼的绝对思想,认为这个世界非黑即白,不好就是全坏,一点儿错也不能犯,要求绝对的完美。比如有一个学生和好朋友吵架了,就觉得这段关系不够完美,不能容忍正常的吵架发生,从而觉得这段关系就是非常糟糕的关系,后来失去了这个朋友而痛苦不堪。
5.5工具:三栏表和五栏表
当学生了解了以上的知识之后,还需要一些工具来帮助他们更好地识别自己错误的自动思维,可以借助三栏表和五栏表。
识别自动思维:三栏记录表
日期 | 事件 | 想法(自动思维) | 情绪和行为反应 |
借助这个三栏表,学生可以更好地去识别自己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出现的自动思维。
接着要用五栏记录表来替代自己的错误认知。
事件 | 自动思维 | 反应 | 替代思维 | 反应 |
当学生能够用更加合理的想法来替代自动思维时,他们的情绪和行为反应也会变得更加合理,因而情绪调节能力也会大大加强。
参考文献:
[1]咸奎汀.最亲切的情绪课[M].青岛:青岛出版社,2014
[2]阿尔伯特·埃利斯.理性情绪[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21
[3]阿伦·贝克.抑郁症[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