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壶济众生 热血铸医魂
—记荥阳市人民医院内科副主任医师郑全理
可用之臣,江山相托;可信之人,家产相托,此皆不为重托,唯可信之医,方以命相托。
——题记
他是一名让病人可信、以命相托的医生,他是一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共产党员,他爱岗敬业、医德高尚、把救死扶伤当成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把解除病人疾苦作为自己的不懈追求,他处处为病人着想、精心诊疗每一位病人、尽力减轻病人的经济负担,他从不接受病人的红包和好处……,他就是郑州市首届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荥阳市首届道德模范、荥阳市人民医院普通内科主任、内科副主任医师郑全理。
第一章 无怨无悔的从医路
今年48岁的郑全理,自1982年走上工作岗位至今的29年里,把医院当成自己的家,把病人当作自己的亲人,一年四季,没有休息日。
1999年,郑全理担任普通内科主任。上任之初,普通内科医生青黄不接,老医生退休了,年轻医生刚工作不久,没有工作经验。作为科室主任,他把建立一支团结拼搏、努力进取、业务一流的团队作为努力方向。他以坚忍不拔的精神,带领大家克服困难,奋发向上。他自己以身作则,每天总是第一个到病房,最后一个回家,只要病人需要,不管白天黑夜,随时到病人的床边。他对年轻医生严格要求,针对每一位年轻医生的特点,给他们布置了不同的任务,通过业务学习、疑难病例讨论、读书笔记、三级查房等形式加速对年轻医生的培养。在他的带领下,普通内科的业务水平、工作质量日益提高,虽然心内科、呼吸内科等专业科室先后从普内科分出去各自独立发展,但普通内科并未因此影响自身的成长壮大,仍以超前的速度在发展。
医生这一职业是特殊职业,医生面对的服务对象是病人、面对的是病人的身体和生命,医生的职业道德要比其他行业人员职业道德要求得更高。医生不仅要为病人解除身体上的痛苦,还要帮助病人解除心理上的负担。
郑全理坚持每天至少查房两次,除了了解病人病情、为病人做治疗外,还热情亲切地与病人交谈,病人看到他和蔼可亲的样子,都愿意把自己心中的苦恼说给他听,他总是耐心倾听病人的诉说,及时帮助病人化解心中的苦恼,使他们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
郑全理不但对住院病人在住院期间关怀备至,而且在住院病人出院后进行电话随访,对一些特殊病人亲自上门回访,了解病人的康复情况,对他们作康复指导,赢得了病人及其家属的信任,很多病人都愿意找他看病,有的外地病人出院后,身体不舒服时就打电话向他求助,他总是不厌其烦地解答他们的问题,尽力为他们解除疾苦提供帮助。
凭着20年多年的行医经验,郑全理在为人民群众治疗疾病的同时,坚持向人民群众宣传疾病预防知识,他每月都要抽出时间参加健康知识讲座活动,在病区、在社区、在企事业单位、在电视台……都留下他的身影、都有他的听众,尽管从备课到讲课付出很多心血、从医院到讲堂走过很多路程,终日劳累、很辛苦,但他无怨无悔。
第二章 乐于奉献的好医生
郑全理热爱本职工作,把做好本职工作视为最大的政治。他坚持每天早上班、晚下班、节假日很少休息,平均每天工作时间在10小时以上,真可谓是“工作时间争着干,下班时间多奉献。”
作为科室主任、高年资医师,为了既不影响门诊工作,(请关注:wWW.)又能指导病区医师对住院病人的诊治,他经常是提前半个小时甚至是1小时到病区查看新入院病人、疑难复杂病人和危重病人,中午或下午在门诊下班后再去查看危重、疑难病人,指导年轻医师进行各项诊疗工作,切实保障医疗安全。
2014年夏的一个下午下班后,郑全理按惯例到病区巡查病人,据当班医师讲,住在16床的62岁男性病人,因当天在农田劳动时出现头晕、胸闷、呼吸困难、全身大汗等症状,以“中暑”住院治疗,虽经补液、吸氧、平喘等治疗近两小时,病情不见好转并且逐渐出现意识障碍,病人家属万分焦急。
郑全理通过详细询问病史得知,病人当天在农田喷洒农药时没有采取任何防护措施,况且病人呈浅昏迷状态,全身大汗淋漓、瞳孔缩小、两肺布满湿性罗音,监护仪显示其血氧饱和度下降,他凭经验判定:病人可能是吸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他立即下达医嘱“静脉注射阿托品、抽血查胆碱酯酶活力”并亲自守护在病人身边,严密观察着病人的病情变化。20分钟后,医院检验科报告该病人“胆碱酯酶活力为0”,验证了他作出的该病人是“有机磷农药中毒”的判断。后经调整阿托品用量并加用氯磷定、醒脑剂……一个小时后,病人全身大汗消退、呼吸困难症状缓解、肺部罗音消失、意识逐渐恢复,他才离开病区。
郑全理日均接诊门诊病人50余人次。他对每一位就诊病人都热情接待,对每一位病人的提问都耐心给予解答;对于糖尿病、高血压、消化性溃疡、慢性肝炎等慢性病病人总是给予必要的康复指导并定期随访、指导治疗。对病情较重、行动不便的病人,他都会主动联系有关医技人员到门诊室为病人做检查、或亲自陪送病人到相关科室做检查,切实保障病人安全。
2014年夏天一个闷热的中午,下班时间已过去了十几分钟,郑全理洗完手,正准备离开诊室的时候,一位衣衫褴褛的老大爷弓着腰、双手捧腹来到他诊室门口,只见硕大的汗珠从老大爷痛苦的脸庞上一滴滴滚落下来,多年的职业经验让郑全理意识到老大爷的病情不轻,他急忙把老大爷搀扶到诊室内的检查床上,详细询问病史后得知老人头天晚上与儿子生气后大量饮酒,从半夜开始腹痛,而且疼痛越来越重,这才来医院就诊。
经过认真的体格检查,郑全理判断老大爷可能是患了“急性胰腺炎”!他当机立断,让老大爷检查血常规、淀粉酶、腹部ct,可是老大爷没人陪伴,身上只有一沓皱巴巴的零钱票子,一毛的、五毛的、一块的……数来数去只有十几块钱。郑全理二话没说,他让老人把钱收好,自己在老大爷的几张检查单上一一签名担保。这时侯,老人已经痛得走都走不成了,门诊护理中心的工作人员也已经下班,郑全理搀扶着老人一步一步、一步一步挪向化验室,再一步一步、一步一步挪到ct室……
午后一点钟,老人的检查结果出来了,检查结果支持郑全理作出的“急性胰腺炎”诊断。郑全理立即联系病房,安排老人住院治疗并为老人再次签字担保。为了减少老人的担心,他一方面告诉老人“病情没什么,住院治疗一两天就会好”,另一方面,急急忙忙地找人联系老人的家属,并告知老人病情的严重性……下午两点半钟,老人的腹痛减轻,闻讯赶到医院的老人之子拉着郑全理的手,哭着对郑全理说:“谢谢您,郑大夫,谢谢您!今天要不是遇上你这么负责任的医生,我父亲的命恐怕就没有了,你真是我们家的恩人啊!”
针对接诊的病人中农村病人多、早晨空腹来院接受检查的病人多、希望当日做完检查回家的病人多的特点,不论早上或下午,郑全理在门诊室上班的时间总是提前15到20分钟,为的是让他接诊的病人早一点得到检查、早一点吃上饭;在门诊室下班的时间总是推迟10-30分钟,为的是让他接诊的每一位病人得到规范诊治、系统医嘱、当日能回家、节约一点饭 ……此处隐藏7767个字……"爱心医师","德技双馨"等评语,更让人对他肃然起敬.他就是县人民医院外科副主任医师,共产党员**同志.
"用精心和爱心行医",这句充满人文色彩,蕴含真情的话语,便是**的发自肺腑的"主题词",更是他这么多年来在从医过程中一直恪守并时时激励自我的"座右铭".
1989年,**从南通医学院毕业回到了故土**,就在他开始行医济民的时候,这位农家子弟在自己的工作日记上庄重地写下了"用精心和爱心行医"的诺言.诺言如灯,在这盏灯散发着的美丽和温馨气息的光芒里,**稳健,成功地走过了15个春秋,并永不停步,永无止境地走下去.
精心行医,是**的执着追求.他时常与同事说这样一句话:医技不精,患者伤心.他认为:做一名悬壶济世,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精湛的医技是前提,是通行证.而精湛的医技天上不会丢下来,只有自己去钻研,探寻,去不断总结和提升.
知情的人都说,**是个"学习狂"."狂"者,"迷"之数倍程度的显现,且达到一种更高的境界.由此可知**的用功程度,投入深度.学无止境,从南通医学院医疗专业毕业后,**一直没有放下手中的医学书籍.他目前正在读在职研究生.同时,他如饥似渴地搜寻为我所用的医学资料,了解国内外医学动态和信息,与院外多方保持医技切磋,医讯沟通的"互相合作"关系,每逢外地有新技术,新器械问世,他总要零距离学习,面对面探讨,他数次自费到上海,南京,北京等地去拜师,结友,求知,学技.学为所用,一次次的学习,他绝不停留于书本,而是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更多更新的技术用于临床,并将临床中的经验总结出来,撰写了20多篇医学论文,先后发表在《中国实用医学杂志》,《临床外科杂志》,《新医学杂志》,《临床误诊误治杂志》上,既形成自己"学与做"的宝贵记录,又为他人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参考资料.
**对"精心行医"含义最质朴,最具体的演绎便是:在每一例的治疗过程中,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患者减轻痛苦,延长寿命.这也成为**十[范文为◇好范文 作者原创作品-转载请加*好范文 外部链接!注:去掉中间符号在百度搜索第一个网站]多年来在临床实践时的孜孜追求.近年来,他在注重提高疗效的同时,更加注重病人生存期的生活质量,并以此巩固疗效,延长寿命.其中,他经五年多研究和探索的"食管胃对端深埋高套吻合术",在临床运用取得成功,并填补了盐城市在医疗史上的空白.对患者来说,食管贲门癌术后,过去发生吻合瘘现象较多,这种严重的并发症,死亡率比较高,可达34至67.而**摸索出来的深埋高套技术,既可防止吻合瘘发生,又可防窄防返流.近年来,他共为36例贲门癌病人施行了深埋高套术,无一例没有达到防瘘防窄防返流的预期效果,病人术后生活质量好,生存率高.其中,一名来自滨海正红镇的女患者痊愈后,特地和家人一起来到**的办公室,送上了一面题有"回天有术,妙手除疴"的锦旗.
一个对医疗事业有着痴迷般的激情和挚爱的人,他必然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取得一个又一个成功.**没有沉湎于一次或两次的成功,他在临床实践中,又研究出食管支架治疗食管良恶性狭窄,长段食管癌术前化疗等方法,从而进一步增加了外科的治疗手段,拓宽了治疗途径.由此,他在手术治疗食管贲门癌,肺癌,纵膈肿瘤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在县内外产生了较好的影响.**对患者采用术前新辅助化疗法,手术切除率达95,术后一,三,五年生存率分别为90.8,38.6,16.4,手术后无明显并发症,特别是术后吻合瘘发生率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指标.
一些圈内人士曾说过,医生具有职业的"原吝性".而**对自己所掌握的医疗技术从不保守,毫无保留的传给他带教的实习医生或同行们.对此,[有文章需求,请到*好范文 站留言板,12小时内解决您的问题!注:去掉中间符号在百度搜索第一个网站]他有高人一筹的认识,他说医学是救人的知识和技能,掌握的人越多对社会越有益!在**和同事的共同努力之下,**县人民医院胸外科的治疗水平产生了质的飞跃,**也由一名普通医师成长为盐阜地区胸外科专业的知名人士.
一位哲人说得好:爱心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不能或缺的无价之宝.**认为:爱心之于医生尤为重要,犹如苍天之日月,生灵之性命.医生无德便是魔,只有"精心"的医生只能是"半个医生",而具有精心和爱心的医生才是完整的,才是真正救死扶伤的"生命天使".
良
心是爱心的核心.**本着人道主义的原则做人救人.**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因病因残致贫的现象时有发生.**最看不得这类弱势群众愁苦的面容,听不得他们因疾病折磨而发生的呻吟声.能让患者少花钱的尽量节省,他从不乱开"大处方"而中饱私囊;病人家属递送上来的"红包",他一概婉拒.更多的时候,他带着笑容,带着温情,带着天职,来到患者的病榻前,嘘
寒问暖,有安慰,有指点,有嘱告,有开导,有征询……,有的患者回家疗养时,他还不忘打电话去询问恢复情况;有的患者康复后,还像走亲戚似地到县院看望**,同行们都说:韩医师的"穷亲戚"最多!闻声,他欣慰,惬意地笑了.
2014年7月上旬,我县**镇海宗村村民刘志红,不幸罹患食管癌,他先在上海一家大医院手术,但40多天的治疗,病情未见好转,家里人颇为不安.后经人推荐,又投医到县院**医师处.**接诊后,多次组织院内有关专家会诊,为了全面掌握和控制患者病情,他提前上班,推迟下班,甚至深夜还经常深入病房研究治疗方案,经过**及病区医护人员的精心手术治疗和护理,不出10天瘘口愈合,病人及家属非常高兴.出院前,患者掏出一个红包往**口袋里塞,**耐心地对刘志红说道:"救治病人是我们做医生的天职,你们的心意我领了,但是钱我坚决不收!"说着硬把钱塞到病人手中.刘志红及家人过意不去,又特意在家安排一桌酒席,恳请**作客.**推让了若干次,最后,刘志红流着泪,跪在**的面前,动情地说:"韩大夫,您是嫌我家穷,还是嫌我家脏您哪怕到我家喝一口水,我们一家人心里就会感到安宁.再说,酒呀,菜呀都买好了,您不去,我们不就白花这钱了吗"最后,**盛情难却,到刘家赴了宴.不过,在晚饭结束临回家时,他将300元钱悄悄压在碗底下…….
精心练就医技,爱心打造美德,用精心和爱心行医的**给患者带来了康乐,给县院赢得了声誉,更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塑造了一个优秀白衣天使的光辉形象.荣誉不会亏待奉献者,这些年来,由于**同志的突出表现,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被作为县院优秀人才报县,市表彰;连续五年被县人民医院,县卫生局表彰为"先进个人";连续两年被县委,县政府表彰为"三个文明建设先进个人".
《县人民医院外科副主任医师先进事迹》来源于,欢迎阅读县人民医院外科副主任医师先进事迹。
默认推荐访问其他范文:副主任医师申报三八红旗手事迹材料
医院副主任医师专业技术工作总结
2014-2014年江西省心血管内科专业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申报条件和评审要求
优秀医师事迹材料
阳信县人民医院副主任医师马龙军独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