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一、民族传统建筑的发展变化
(一)建筑特点的改变
(二)结构功能的改变
(三)仪式的改变
(四)新旧建筑的融合
(五)新元素增添
二、仪式文化的变更
三、建筑结构调整显现的问题
四、旅游的虚假化和商业化
五、结语
摘要:贵州作为多民族文化集中的代表地区,其民族特色体现在当地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传统建筑中蕴涵的民族文化是其民族特色的集中体现。历史上,各民族民居在文化的激荡交融中不断发展变化,并在一定时间上展现出各自的面貌特点。如苗族、彝族、仡佬族等建筑风格既有干栏特点也有板筑特色,这些民族民居建筑面貌与各民族生计方式紧密结合,并连同内置于各民族内部的建筑信仰文化体系一起构成了贵州每一个民族的独具特色的建筑文化。但随着西方建筑文化的融入和现代建筑的快速发展,传统建筑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尤其是在贵州的许多景区中,表现出了传统建筑商业化、虚假化等特点。本文就近现代贵州各少数民族民居建筑文化面貌发生的许多变化进行一个分析和总结,希望能在贵州未来的传统文化建筑及旅游景区的发展建设作为理论的指导和参考。
关键词:新元素 融合 虚假化 商业化 现代影响
一、民族传统建筑的发展变化
传统文化的变迁原因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内部发展促成文化变迁,另一个是外部文化因素介人导致文化变迁。贵州当代民族地区建筑文化变迁既有内部因素,但更多的是外部因素的影响。政府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快速发展,贵州也在大力的发展旅游等第三产业,开发了许多旅游景区,其中数百个村落入选国家传统文化保护村落,并对这些村落还原、保护,但贵州少数民族建筑文化元素中被替代的元素越来越多。如材料方面,钢筋、水泥、空心砖、水泥瓦、塑料瓦、石棉瓦等替代了传统的建筑材料。
(一)建筑特点的改变
贵州少数民族民居建筑的变化特点是非常突出的,如一个村庄中既有盒式平顶楼,也有悬山顶楼。这种结合特点还体现在材质用料上,如现在贵阳花溪石板镇的民间建筑,同一幢房的覆顶材料既有传统的瓦片,也有现代工厂生产的石棉瓦和水泥瓦。墙体方面,贵州百越族系的布依、侗、水等民族传统民居建筑墙体均以柱为间架,以竹木草为墙胎体,外敷以泥等材料。现在这类建筑中的一些则改变为在原传统墙体的外面砌上一层空心砖,并在空心砖上抹上水泥沙灰的结合形式,这种改造加工的整个过程相比较传统方式要简单许多。另外,这种两两结合的建筑风格还体现在对传统干栏体的加工上。贵州多数传统民居都有干栏或半干栏建筑特点,传统的干栏风格,干栏体(建筑基脚)的柱根大多是外露的,基础部分是悬空的,但近些年来,这些民族都将该悬空部分砌了起来,将过去闲置的吊脚部分充分地利用起来,使得建筑上半部分木构为主的传统建筑与下部改造后的充分结合。
(二)结构功能的改变
结构功能方面,原先楼上楼下整体通风的结构被封闭的浇灌楼板所替代,层内房屋之间的空气声音通透特点也被砖墙隔断特点所取代,厨房做饭加干燥粮食的功能转化为仅仅是做饭。传统上卧室仅仅在一楼,现在多搬到了二楼。传统上大多数中空的堂屋被一、二间的楼板所分割。
(三)仪式的改变
仪式方面也有替代现象,如过去贵州一些民族在建筑木构或土木结构民居过程中,要举行伐木和上中梁等仪式,现在土木构房已被砖混房替代,而伐木仪式已消亡,上中梁仪式则被浇嘴屋顶仪式所替代。
(四)新旧建筑的融合
近几十年来,贵州少数民族建筑文化中与外来元素相融的情况还是很普遍的。如建筑结构中传统元素与外来普同化风格相融合就很突出。如水城县金盆,当地有些人家建材上全用了新材料,但“半楼”式干栏特点仍存在;有些人家还保留了传统民居中堂屋中空的特点,将堂屋层高抬高到近5 m左右,以便夏天凉爽以及方便按传统方式加工粮食;同时,有些人家将传统建筑元素与现代建筑元素有机地融为一体,半边木构瓦质悬山顶与半边盒式平顶有机结合,既兼顾了传统农业特点,又关照了现代性居住需求。
(五)新元素增添
贵州少数民族民居传统中一直都有增添新元素的传统。如窗花、抱鼓石、鳌头、悬鱼、门簪、结构性的神龛、端吻、马头墙等都是彼此间相互采借或从汉族民族那里引入增添的,而这些现在都已成为民族建筑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甚至成为了这些民族建筑文化中的民族性标志之一。
贵州少数民族民居的当代变迁中,建筑元素的增添主要有铺设地板砖、贴墙砖等。同时,在主体建筑中增添厕所也是从未有过的举措,即便是附属的厕所也增添了性别元素,将男女分开,这在历史上也是不常见的。建筑结构与功能方面,传统民族民居并无独立的客厅观念,用堂屋接待客人嘉宾,或者到厨房。多数民族建筑中堂屋都是用来供奉各种神的,如供祖先神、天地神、供佛教观音或儒家孔圣人的,在其家人办酒席时一般会用来摆宴席。变迁后的民族民居则专门增添了客厅等。
二、仪式文化的变更
贵州各少数民族传统建筑文化中,既有考虑到结构力学、实用、适应气候、地理的自然观以及适应生计方式的结构功能等;另一方面,也结合了如风水、吉祥、建筑等。近几十年来,贵州民族民间建筑文化理性元素不断增强并有自觉发展之趋向,非理性文化元素则呈现出渐趋模糊、消褪与错位的走向。贵州少数民族民居建筑过程中,一般都有仪式文化要素,如定址仪式、开基与伐木仪式、立柱或上大梁仪式、安香火仪式和开财门仪式等。据调研,过去彝族、布依族、侗族、汉族和部分苗族特别重视这些环节,而且缺一不可,但现在许多年轻人已经没有这种意识。
开基仪式在贵州彝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民间也叫砍木头仪式、奠土仪式或叫架马仪式。以前以土木结构为风格的民居开建时,家家都要举行此仪式,要杀鸡、宰羊和奠酒,并念许多密语,现在由于用了砖混结构,所以许多建筑建造时便不举行这种仪式了。
立柱或上大梁仪式是在贵州许多民族传统土木结构或纯木构民居建筑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仪式,在立主柱及上主梁过程中,此仪式充满着喜庆与热烈的气氛,现在由于木构房的减少,此仪式逐渐消失。
布依族、彝族等部分贵州少数民族过去比较讲究风水。即讲究新居选址是否与传统风水观中的神灵居址相正位或相协调。过去,侗族、布依族、水族、仡佬族、彝族以及部分苗族等的神的正位置是在三居室的一楼正中墙壁上,神位正对堂屋双合门,有开门便见、“神位应案山”的特点,但现在由于房屋结构的变化,有的人家干脆就不再留神位,既便仍存的人家也将神位搬到了二楼不是很居中的房间中。
这些错位使一些迷恋传统的中老年人很不适应,但建材的变迁及交通的要求又使他们无可奈何。
三、建筑结构调整显现的问题
民族地区传统的居住建筑与其所从事的主要生计方式是有紧密联系的,特别是以自给自足的传统农业为生计方式的地区更是如此。民居既是人祖共居的居所,也是粮食脱粒、加工、籽种储存、工具收藏摆放、畜禽饲养的综合场地。如果生计方式基本未转变,但住房在结构上作了调整,那势必影响民居功能的充分发挥,甚至产生难以调和的矛盾。
贵州民族地区近些年来生计方式主要还是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但民居建筑方面则渐渐脱离与其生产方式相协调的传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这些矛盾和问题主要体现在:
1、楼板利用钢筋水泥浇灌,彻底隔断了与一楼之间的气流流通和循环,致使新收回的玉米、谷子等粮食无法风干晾干,出现发霉现象。
2、大多数人家为了卫生和美观,在水泥地板上铺上瓷砖、墙裙上贴上瓷片,这种改造常因春夏秋冬四季气温的变化而“回水”,进而使储藏的粮食和种子发霉或发芽。
3、利用新材料建的新房由于设计方面的原因,使厨房和火塘调节整幢房子温度的传统功能几乎全部丧失,使用沼气、电或液化气产生热能的时段减少,即便仍烧煤或木柴的人家因房子新建材隔离气流流动等原因使热能无法充分被利用。
四、旅游景区传统建筑的虚假化和商业化
在贵州民族景区中,海坪彝族小镇作为一个以传统文化为内涵,现代科技、建造技术的建筑为载体的现代“传统文化”代表。海坪千户彝寨----最具文化底蕴和原生特色的彝族文化旅游小镇。以彝族祖先的六个儿子为象征,将彝寨分为六个组团,并且景区彝寨的所有建筑都采用现代流行的钢筋混凝土建造,在外墙进行刷漆,柱子进行包木或者涂漆,屋顶在混凝土板上铺设茅草等方法,使景区内建筑展现出传统文化建筑的“虚假化”风格。
这些虚假化建筑室内体验感完全是现代的地板、铁门、铝合窗,完完全全的钢筋混凝土气息,没有了杆栏式建筑的良好通风条件,景区多数建筑的一层十分潮湿,居住体验感较传统建筑相差很大。但是不得不考虑的是其建造的速度、成本和带来的方便的确十分不错,以旅游集散、接待服务、度假居住为主要功能,配套完备商业、娱乐、体育、休闲活动,突出彝族风情文化体验,建设高端休闲度假项目,结合地块开阔平整、土地集中等特点,以旅游和地产双向驱动打造本区域的核心价值组团。依托海坪优美雅致的山林环境、火一样的热情和魅力的彝族文化,以"文化、旅游、生态、健康"为核心理念,以展示六盘水彝族特色文化为主题,打造集商贸、旅游、文化体验、休闲度假为一体的复合型文化旅游小镇的形象,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休闲度假之都,民俗体验之城"。构成一站式的旅游综合体,融合文化演艺、民族祭拜、餐饮、住宿、休闲娱乐、特色商品等业态。海坪彝族文化小镇将打造成为中国第一彝族文化园和彝族文化朝圣地。
五、结语
贵州少数民族民居建筑的变迁特点和演变特点除以上所论述的几点之外,还有民族符号、时代标记的散失和重组等特点,在这其中,民族文化越加呈现出商业化和一种现代虚假“伪装”,当然,因为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求和适应,所以短时间可能还会延续,但是长远的发展,我们应该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给传统文化与文化传承一个真实、持续的存在。所以在开发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应该重视其自然的存在形式。因外力干预而整体划一性、功能分配而使主附属建筑分离等特点,使文化具有“超有机体性”的特点,这种特点指的是一种文化一经形成之后,在内外界影响因素力量相对较小的条件下会长期保持其特性。数千年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和相对封闭的自然环境使贵州民族民居长期固守传统,但现在这种传统被打破,民居建筑的“意义之网”被重织,虽然这是社会发展之必然,但是我们应该重视其传统的存在。
文化是一个内部各元素彼此有机联系的系统,建筑文化是一个民族整体文化系统中的子系统,它的变化会影响该民族整体文化的变化,同时,该民族文化系统中其他子系统的变化也会使建筑文化发生相应的变化。因此贵州少数民族民居建筑变迁特点的原因是比较复杂的,但在国家政策的号召下,生态得以保护、文化建设得到可持续发展。在重视多元文化的当代,贵州民族地区重构出新的民族民居特点会更加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