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心孝行孝能”
——记博济桥街道东街居委会居民孝敬父母事迹材料
“百善孝为先”,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阳谷县博济桥街道居民张爱敏就是一位深受称赞的好媳妇,她一九六九年出生,一九九六年嫁到张家,几年后生下一个聪明可爱的小男孩,并且一向和公公婆婆同住同吃,二十几年来,她疼爱丈夫和儿子,与家人从不发生口角,她贤惠、孝顺、聪明能干,乐于助人,团结邻里,在孝敬老人方面更是一个值得我们学习的好典范。
一名普通妇女,二十多年如一日,热心伺候祖母、公公、婆婆的感人事迹,深受街坊邻居的赞扬,社区里的人提起她,没有一个不夸她是好媳妇。
24年前未嫌弃张家家境贫寒的她,嫁给了身患残疾的丈夫张景强,张家公公、婆婆的勤劳朴实、和蔼善良的形象在她心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从进门那天起,她就把自我的一片真情投入到这个贫寒的家中,和丈夫勤勤恳恳,做点小生意,有了点积蓄,生活过得也算殷实,2000年他们的孩子出生了,可祸不单行,公公、婆婆相继患上非常严重的慢性病,为看病,几乎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丈夫的弟弟妹妹都不在父母身边,生活很困难,但无任何怨言,每一天不停地忙碌着,全心照顾着久病的公公、婆婆和这个家。多少年来如一日,她精心照顾和伺候公公婆婆。在家里,她总是一口一声“爸妈”,亲热地叫着老人。老人心境不好发点小脾气的时候,张爱敏就把委屈往自我肚子里面咽,暗暗劝告自我,自我也会有老的一天。她一面操持家务,一面伺候老人,在忙里忙外的同时,和丈夫四处投医问药给老人治病,平时按时给公公、婆婆服药,合理安排他们的生活,饮食起居精心照顾,婆婆眼睛看不到,自理本事差,时间长了身上难免有气味,可张爱敏不嫌弃,还时常陪着婆婆一齐入眠;老人头发长了,她就请来理发师为老人理发;天气冷了,她及时为老人加衣添被;天气热了,傍晚她就背公婆去楼下广场乘凉。看到老人乐了,她心里比蜜还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她千方百计让老人吃好、住好,每周她定期给公公、婆婆洗头、洗脚、剪指甲,衣服、被褥勤洗勤换,就这样,她热心侍奉老人,从不喊苦喊累。
她常对两个老人说“你们必须要战胜病魔,我们会尽最大努力照顾你,陪伴你”。张爱敏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2012年祖母由于年龄原因患上了老年痴呆症,生活不能自理,公婆又长期卧病在床,张爱敏又承担起了照顾祖母的日常生活。原本祖母是一个和蔼慈祥的老人,患病后变的脾气暴躁,乱扔乱摔东西,每天都把家里搞得凌乱不堪,就这样张爱敏也从没抱怨过一句,白天祖母摔东西,晚上等三位老人都睡下了,给老人们擦洗完后自己在慢慢的收拾干净,多年来从未埋怨过。
生活中这样的细节还很多,为了更好的照顾生活不能自理的公公、婆婆和祖母,张爱敏咨询了很多医务人员,掌握了不少护理知识,经过多年来的精心护理,两位老人病情一直都很稳定,祖母的精神状态也好了很多。来探视祖母和公婆的亲属都说:多亏了张爱敏的细心照顾。应对赞扬,张爱敏每次都腼腆的笑着说:“孝敬老人是我份内的事”,公公、婆婆也时常激动地说:“很幸运有这样一个孝顺的好媳妇照顾我、鼓励我、自我很高兴,也替儿子和孙子高兴”。
十几年来,为了给公婆治病,几乎花掉了全部积蓄,到过的大小医院不下十几家,只要有一线期望,她们就不放弃,就是这样,还是没能留住老人,最终在治疗了十几年后与世长辞,撒手西归。公公去世后,婆婆一下子苍老了许多,消沉了许多,终日愁眉不展,茶饭不思。看到婆婆这样,她便和爱人商量;发动亲朋好友、街坊邻居等和婆婆能谈得来的人,都来帮忙跟她谈心,帮她走出阴影。由于婆婆患病多年,一年后婆婆也撒手人寰。祖母也是相继离世。
不少人问她:“你为什么这样孝敬老人”她回答说:“我是普通的农民,没什么文化,靠的是没日没夜的辛勤劳动过日子。我的愿望就是期望全家人都能平平安安、和和睦睦的,公公婆婆为养育丈夫成人受尽了苦,我们晚辈应当照顾好老人,让老人家多活几年,才能对得起他,我心里才觉得踏实些,好受些,我只是做了一个女儿应当做的。”
怀着孝心,践行孝行,传递孝能!这就是张爱敏,没有豪言壮语、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可是她数十年如一日精心照顾卧病在床的公婆、祖母尽心经营原本贫寒的家,看似平凡的举动却不是我们每个人都能做到,让我们怀揣着这份感动,把孝心、孝行、孝能的力量传递下去!